对叶老最早的“认识”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稻草人》《小小的船》《古代英雄的石像》等许多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伴随我们长大。后来做了教师,读到、学到叶老朴素而隽永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一生。今天,在第17期“清风航空港”大讲堂上,河南省名校校长王献甫带领我们再次走近永远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叶老对教育的挚爱和深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
讲座中,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叶圣陶”,到“作为教育者的叶圣陶”,我们看到了叶老扎根教育、朴实追求的一生,也看到了他勇立潮头、孜孜不倦改变教育的担当,先生风骨,山高水长。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叶圣陶提炼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等教育观点。这些观点来自他火热的教育生活,又经过他教育生活的淬炼,一经提出便脍炙人口,成为教育箴言。其中许多教育观点,如“教育不是工业是农业”,“先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儿童非缩小的成人,品德教育重在实做”等,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力度穿越数十年,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主张的教育变革,是从根本的精神上的革命。他明确提出,教育不能培养做老爷的“人上人”,而应该造就“处于主人地位的老百姓”;他主张建构以人生和生活为本的“新精神”,这种新精神的根本特征是人格的平等,是对人的尊重。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通过学习,“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自强不息,让学生“一天天继续不断,一直往更真更美更善的路上前进”。
学到这里,很是感慨。是啊,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而就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和以教育成就自己。“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要致力于养成健全的“普通公民”,要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决不能满足于部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育,真正体现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必须回答的三大基本问题。作为校长,我认为清晰的办学方向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基石。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政策,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地成长,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些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以培养现代化的中国人为价值和目的,着眼学生的整体人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教育样态,是校长的基本功课和职业使命。
叶老一生在做教育,一生都在关心教师的成长。他说,“没有教师,教育无从实施;没有教师,受教育者无从向人去受教育。”因为教师的重要,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他殷切地希望师范生都去从教当老师,“为学校里的太阳,代替以前昏暗不明的爝火”。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成为一名好老师呢?换言之,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呢?用叶老的话说是,如果他当小学老师,一定不会把儿童当做讨厌的小家伙、烦心的小魔王,他主张从最细微处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他主张言传身教,他也是这样做的。当我们跟随他的家庭图谱一起阅读他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千,无论是对父母、妻子、子女,还是陌生的读者来信,他从来没有敷衍过,而是珍视每一次和年轻人交流的机会,言传身教,躬耕践行。写信、回信,拳拳的爱心,炽热的责任心。与河南结缘,关心河南教育,他既是师者,更是青年成长路上的衣食父母。
叶老注重学生的健康,他语重心长地提出,中小学要努力保护学生的健康。他认为,把学校人为地分为重点和非重点,把考试成绩当作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都是学生健康的罪魁祸首。那些过度而且勉强的记诵,使身体机能受到强烈的阻障,所以,“健全体格在目前的中等学校里差不多是稀有的宝贝”,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学到这,我感触颇深。为了应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和校外培训市场混乱的情况,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目标,旨在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和规范校外培训市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开足开全体育健康课,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定时健康体测,严格执行“五项规定”,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减少“小眼镜”“小胖墩”,“培养身体、知识、能力都健全的学生”。
教育强,则国强,作为校长,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视野和追求,又要有脚踏实地、只争朝夕的担当和作为。听完讲座,先生的嘱托依然在耳畔回响,倍感力量。我暗暗给自己鼓劲:扎根港区教育新十年,做好身边的教育,活成一道光,组成强大的教育光束,以微薄而隽永的力量传承教育之光,共筑强大而美好的强国教育之梦。(航空港区太湖路小学 张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