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渡”里涛声急——探访台前县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

发布时间:2019-12-12 来源:河南日报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㉞

“将军渡”里涛声急

——探访台前县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


台前县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王为峰摄

当地学生举行活动缅怀英烈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王为峰摄

  黄河九曲十八弯,在台前县孙口镇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将军渡”,铭刻着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孙口为中心渡口,在东西长150公里的河段上,强渡黄河天堑,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

  那么,历史为什么会选择“将军渡”?

  “选择孙口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有党中央决定实施战略反攻的宏观决策背景,又有孙口作为黄河中下游一带水路交通枢纽位置优势的客观原因,更有台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11月25日,台前县文史学者岳耀喜介绍,“孙口恰好就处在这个历史的结合点上。”

  “重庆谈判”后,蒋介石单方撕毁“双十协定”,人民解放战争由此爆发。人民军队经过一年的大作战,战争形势和敌我力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当时,中央军委给刘邓大军布置的战略方针,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黄河,直趋大别山”。

  岳耀喜说,从地理上看,此处黄河是由豫北平原进入山东丘陵地带的过渡带,河床较窄,水势稳定,易于渡河,为黄河中下游的水路要冲,是连接鲁西南和鲁西北的交通枢纽。从群众基础来看,台前县是革命老区,台前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革命思想觉悟高。

  1947年6月23日,刘邓大军主力四个纵队12万人,由安阳西北的蒋村出发,奔向鲁西黄河北岸。6月30日夜12时,指挥部下达渡河命令,二纵先遣部队率先在孙口强渡。先遣连的勇士们乘上12只木船,船头架起机舱,迅速向南岸驶去,不到一刻钟即抵达对岸。敌人发觉后猛烈阻击,北岸解放军炮兵阵地发起攻击,掩护部队过河。一夜间,国民党部队精心布置的自诩“足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务全线崩溃。美国军事顾问团接到战报后惊呼:“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失守了!”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迅即发起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激战,歼敌4个整编师9个半旅共5.6万多人。接着,部队南征,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在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千里跃进的壮举。

  此后,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0万人在此转战,林彪、罗荣桓率领50万东北野战军从此向江南进军。孙口渡口被称为“将军渡”的美名,也由此而来。

  “将军渡”更是“人民渡”。当年,为支持刘邓大军渡河,台前人民掀起了参军和支前的热潮,涌现了妻送郎、父送子、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场景。

  在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过程中,孙口渡口全体水手和民工不顾对岸敌人炮火阻击与空中敌机骚扰,在急流险滩中昼夜抢渡,一夜往返运送部队八九次之多。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1.2万余名台前儿女又从孙口出发,动用担架1200余副、大车200余辆、牲畜400余头,冒着枪林弹雨随军南征,足迹遍及苏、鲁、皖、豫四省五十余县,行程近万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时光飞逝72载,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从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在台前人民心中模糊半分。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台前县以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为依托,沿临黄大堤规划建设了将军渡黄河游览区。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气势恢宏的纪念馆、栩栩如生的百米浮雕碑廊,吸引着人们来这里追寻历久弥新的红色印记。

  冬日的暖阳洒在“将军渡”,看滚滚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波澜壮阔的历史涛声,在人们的耳边经久不息地回响。(来源:《河南日报》2019年12月12日10版,记者:王映,通讯员:袁冰洁、王为峰)


红色记忆代代传


  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个个动情的故事,一段段难忘的回忆……在台前县孙口镇将军渡,这个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的地方,岁月仿佛走得很慢很慢,72年前的渡河故事仍然在口口相传。

  “父亲作为渡河船工队的一员,就是从这里出发,冒着炮火,载着先遣部队强渡黄河的。”11月25日,站在黄河古渡口畔,王占银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年的场景。

  王占银的父亲王怀信,渡河时只有21岁。

  “听父亲说,渡河前夕,一位部队首长找到村上干部,说要找水性好、撑船技术好、不怕牺牲、年轻力壮的村民去当水兵,父亲第一个报了名。”王占银自豪地说。

  在支援渡河前,王怀信每晚都要苦练划桨、掌舵、撑篙,还要学习隐蔽、抢救等技术。渡河当晚,12只载着先遣部队的小船从孙口渡芦苇中划出。王怀信的任务是摆渡“小1号”船,船上共有5名战士。出发前,首长对他们说:“这是战场,生死难定,你们怕不怕死?谁要怕死,现在就可以回去。”大家都坚定地回答:“不怕!”

  “除了枪林弹雨,当时水流湍急,黄河水面也比现在宽,战士们先把船拉到上游一里多远的地方,再顺流划到对岸渡口。”王占银一边说,一边模仿着渡河的动作,“父亲猫着腰,使劲划船,不到一刻钟就把先遣部队送到了对岸。没等船靠岸,先遣部队就下船蹚水,直冲国民党军队的防御阵地,国民党士兵吓得抱头鼠窜。”

  对渡河的故事,王怀信的孙女王丽民同样耳熟能详:“当先遣部队控制了敌军火力后,白色信号弹冲天而起,刘邓大军主力部队布置在黄河北岸的大炮开始全线轰击,敌人阵地变成延绵不绝的火海。”

  “那一夜,爷爷共往返了6趟。”王丽民感慨地说,“一颗子弹贴着爷爷的肚皮飞过,留下了携带一生的伤疤,这也是我们一家的光荣印记。”

  昔日荒凉的黄河渡口,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纪念碑脚下的孙口村小学取名“将军渡小学”,就连商店、工厂、酒店、黄河浮桥也都以冠上“将军渡”为荣。

  在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里,一艘木制大船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船名为“爱国号”。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刘伯承和邓小平就是乘坐“爱国号”渡过黄河的。

  将军渡小学的孩子们经常会来到纪念馆,他们围在木船前,一遍遍听老师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木船带着他们划进历史,更驶向未来。(来源:《河南日报》2019年12月12日10版,记者:王映,通讯员:王为峰)


“渡河精神”引领绿色崛起


  如今,这块红土地血脉深处传承的‘渡河精神’,点燃了决胜贫困的激情岁月,将军渡畔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11月2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援建孙口黄河生态湿地高效农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园区将通过物联网、自动传感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工业化和智能化。

  “项目投产后可年产无公害蔬菜水果300万斤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700万元,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台前县孙口镇党委书记刘本更满怀希望地说。

  孙口镇地处黄河背河洼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年年有洪涝,岁岁闹饥荒”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这块红土地血脉深处传承的“渡河精神”,点燃了决胜贫困的激情岁月,将军渡畔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孙口镇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建成县城新区,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规划为产业集聚区,羽绒制品、汽车零部件、能源化工三大主导产业蓬勃兴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正在形成。

  经济快速发展彻底扭转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孙口镇辖区供水、供气等六大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建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和一批公园、游园和绿地系统,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扶贫等各项保障更加有力,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凝成的‘渡河精神’,已成为台前继往开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台前县委书记常奇民说。

  台前县是我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三山一滩”脱贫攻坚主战场。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台前县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打出了“转扶搬保救,光电教金险”的脱贫攻坚“组合拳”。该县建设和改造扶贫车间124个,各类扶贫产业遍地生金,华电100兆瓦、协鑫20兆瓦、大亚2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和11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相继并网发电,黄河滩区居民迁入新居,为今年年底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年,刘邓大军在此强渡黄河天堑;如今,台前已成为我省向东出海的开放前沿。连南贯北的京九铁路与承东启西的晋豫鲁铁路在此交会,形成互通式交通“黄金十字”;范台梁高速即将建成通车,京九高铁台前段积极推进,日照港台前石化能源物流园等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一幅跨越转型、绿色发展的动感画卷,给人带来无限欣喜。(来源:《河南日报》2019年12月12日10版,记者:王映,通讯员:王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