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惟德惟学 德才兼备

发布时间:2021-03-13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在随后召开的联组会上,习近平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山西医科大学校长李思进委员在发言中建议,教育科研要破除“五唯”顽疾,有所“惟”有所不“唯”,要把“惟德”放在首位,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育人的根本标准,其次要“惟学”,教师要回归学术,引导学生专心求学。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委员们的发言不难看出,德为树人之首,教育之灵魂,才是育人之本,教育之基础,只有惟德惟学,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德为立身之本。《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是:天道刚劲强健,不停地运动变化,不可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大地气势厚实和顺,能够孕育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包容万物。古人强调“厚德载物”,开悟于自然,会心于天地,自有道理。树人首先要立德,立恪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和“百善孝为先”,立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而积极奋斗、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合乎中华民族价值期许的德,才能够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关于德和才的重与轻,有人这样阐释:“有才有德是贤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无德是废人。”唯有德才兼备,方为人中上品。

  德者,道之基也,无德不足以问道。《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因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王弼注释说:“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尊;失之则害,故不得不贵也。”道是万物生长发展的由来,德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的特性、品质,遵从道的这个由来就能够得到特性、品质,所以不得不遵从道,失去所获得的特性、品质就会受到损害,所以不得不以德为贵。有了道,没有德做护佑,道也无道。细细品味“道德”一词,德的作用不容小觑,德高则道深,德薄则德浅,失德则失道。由于德极为重要,就像国家的词义偏移到“国”一样,道德的词义偏移到了“德”。

  德是做人的底线。古人把道德看得比财富和生命都重要。《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个人生活问题,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刘备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告诫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勉励子孙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德之气节不唯独屈原、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等古人,杨靖宇、吉鸿昌、夏明翰、陈铁军等无数的革命者也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典范。“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家之所以甘愿以身许国,笑对生死,是理想信念的初心之“大德”使然。有德者立天地间一身正气,为人敬仰;无德者投机钻营损人利己,被人戳脊梁骨。在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更有许多共和国功臣、人民英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群星闪耀,焦裕禄、谷文昌、甘祖昌、任羊成、孔繁森、杨善洲、李保国、黄旭华、袁隆平、张富清、钟南山、张伯礼、陈薇、张定宇、黄文秀、毛相林、张桂梅、夏森等无数重德守节、热爱祖国、情系人民、倾心公益、乐于奉献的大写名字永载青史,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之人。

  德与才如鹏之双翼,唯有厚德广才,才能负重高举,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唯其不是而常是,思己无知则有知”,只有经常批判性地否定自己,审视自己,正确看待自己,才能获得永恒的真理。德是如此,才也是如此,修德育才是一辈子的事情。学校要树人,就必须首先立德;社会要厚才,就必须重德。咬定“惟德惟学”不放松,就一定能修成无数“德才兼备”之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