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守正为心 嫉恶不惧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晋代许由“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的凛然风骨,明代林云同“官可免,此囚不可出”的决绝之言,唐代刘统勋“昏夜叩门,贤者不为”的峻拒之语,皆如青史明珠,映照出“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这一贯穿古今的士魂官箴。韩愈曾慨叹:“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意思是世上患得患失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贪婪成性、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要好多了。守心之正、抗恶之勇,实乃抵御贪邪沦亡的生命堤防。

守正为心,是君子立身的精神砥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之言早已凿破义利分途。林云同面对玉金箔案中权贵请托与唾手可得的私利,毅然以“此囚不可出”守住天理正义,以行动印证了《吕氏春秋》所揭示的“君子计行虑义”。这份义利抉择,正是守正之心的根基所在,如《礼记》所言“义者,宜也”,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嫉恶不惧,是正气充盈的自然彰显。唐代柳宗元有言:“守正为心,疾恶不惧。”当心田被正直充满,则邪气自难入侵。清代刘统勋拒贿时直斥买官者“昏夜叩门,贤者不为”,寥寥数语令宵小“嗫嚅而退”,正是《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生动演绎。这份由内而外的凛然正气,正是拒腐防变最锋利的无形之剑。

守正嫉恶,在气节抉择中绽放光芒。“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之语揭示出正直与仁义的互济共生。唐代韦贯之面对裴均之子以万匹细绢求写溢美墓志时,以“吾宁饿死,岂能为是哉”的断喝,与裴均“以财交权幸”的荒纵人生形成天壤之别。气节所系,正是守正嫉恶的灵魂高度。许由“鹪鹩巢林,不过一枝”的千古箴言,则警醒世人:守正亦需知足知止,不纵贪欲而失其本心。

历史深处许由、林云同、韦贯之、刘统勋等人的身影如星辰,照亮了“守正为心,嫉恶不惧”这条永恒的光明大道。面对义利之辨、公私之界、亲清之限的复杂考验,党员干部尤需常怀“守正”之心,筑牢“嫉恶”之志。唯有正气内存而节操自守,方能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廉”,以“据义履方”的端正姿态行稳致远,在新时代的考验中铸就无愧于人民的廉洁丰碑。(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