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翻越自己的“那座山”

发布时间:2022-08-14 来源:驻马店市纪检监察网

 也许是因为,我的老家靠近山区,对大山有特别的情怀,也特别喜欢爬山,尤其是喜欢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的那种感觉。

 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只是,有人一直在山脚仰望,始终没迈出第一步。有人试着攀登,被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挡在了半路或退回原点。有人被沿途的风景带离了最初的目标,只有极少数人能始终如一的向着山顶的方向持之以恒的努力攀登,直至登顶。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屈从现实,向命运低头,向自己妥协,得之吾幸,失之吾命,不可妄求。然后,把自己困在自己的“那座山”里。在“这座山”里,无助地望着白茫茫的天,渐渐的厌倦了自己,终究选择了做别人。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教育家朱光潜认为,人生很多时候都有着两条路径:一条是抵抗力最低的,一条是抵抗力最大的。抵抗力最低的捷径或许最有诱惑力,但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忘我奉献的新时代青年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1989年出生在广西百色的黄文秀,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黄文秀如同大山的一双眼,她翻越了自己的“那座山”,走出大山,看过了世界,又带着知识和希望回到大山,她用自己的努力让百坭村脱胎换骨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是因为他可以在困苦黑暗的日子里,拥有努力向上的力量。中学时代,我的同桌是“奋斗在路上”中的一员,高中三年,他让我观摩了一部“破茧成蝶,涅槃重生”的当代励志剧。他严重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惨不忍睹。文理分班时,他在日记本里写下“陆院”两个大字,从此开启奋斗之路。他成了清晨教学楼楼道和夜晚自习室的守卫者,老师办公室成了他的最佳去处,尽管有的老师说他不自量力,他还是锲而不舍追着各科老师请教。据他下铺同学透露,他基本每晚都是凌晨一点才休息,早上5点准时起床。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打雷下雪,即便是周末也从未间断。苦心人,天不负,高三上学期他进入了年级“前五”,再也没有人把他当作笑话,都认为他进“陆院”势在必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生命的厚度和理想有关。2020年一则工地收到通知书的搬砖男孩大学毕业的消息登上了各大媒体平台。这名男孩叫魏凯伦,从小生活在甘肃大山深处,家里有姐弟四个,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上初中时,他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上学,途中要翻越好几座大山才能到学校。因为山上没有完整的路,大部分时间他都是推着车走在陡峭的山路上。2016年,魏凯伦以620分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成为了一名步兵初级指挥专业的学生,在离开家的那一刻,他高喊“山,山,我走出去了!”这一幕让人热泪盈眶。在军校艰苦的训练和繁重的课业中,魏凯伦逐渐明白了“做不好,是因为始终走不出曾经的优越感,放不下身子去做”。从做好叠被子这样的小事开始,从每一分进步中收获喜悦。2020年7月,魏凯伦从国防科技大学以专业排名第二的成绩毕业,面对毕业分配,他主动写下赴疆申请书——“回到西北,我已经不同于曾经的自己。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共和国军官,有义务、有责任去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山还是那座山,但在我眼中不再是束缚,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从通渭大山到新疆天山,他终成为像山一样的人。

 “物不经冰霜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人生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然而不一样的人生态度,最终决定了“大山”摧毁我们的力度。选择抱怨的弱者,放弃拯救自我,最终在山里蹉跎终身;努力自渡的强者,往往能够翻山而出,改变自己的命运;站在梦想的舞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但是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克服困难的精彩旅程。我们最终会发现,“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在我们眼中,不再是束缚、困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人生旅途上的大好河山!(确山县纪委监委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