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警应成为人生“必修课”
西门豹佩柔软之韦以缓急,董安于佩绷紧之弦以自促,皆是为克服性情偏颇自设的警醒之法。朱熹所谓“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正是这种自警精神的精髓。无论古今,自我警戒皆非权宜之计,而应内化为生命常态,尤其在今天诱惑纷繁的现实中,它更应是每位党员干部筑牢内心、抵御侵蚀的坚固防火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终身“必修课”。
自警之始,首在澄澈之自知。唯有深刻洞察自身性情之偏、心性之隙,方能有的放矢地设置那面映照灵魂的明镜。西门豹洞悉己之“性急”,故以柔韦自警;范冉深知“性狷急,不能从俗”,亦效法前贤佩皮绳上朝。此皆以自知为自警之基。《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份“明”,正是主动将自身置于审视之下,坦承不足的勇气。倘若对自己性情与思想深处的幽微角落浑然不觉或刻意回避,所谓自警便如无根之木,必成空中楼阁,终将难以抵挡现实风浪的冲击。
自警之要,贵在恒常之实践。警醒之心唯有化为日常持守,方能在潜移默化中锻造铮铮风骨。钱镠与司马光同以“警枕”砥砺身心,前者为军务不敢安寝,后者为学问孜孜以求,皆是借外物之形塑内省之魂。曾国藩更以“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书于日记,践行着“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的箴言,终成“克己复礼”之典范。晚清沈甸华“闻人有过,辄自警曰:‘吾得毋有是?’”的省思习惯,亦是将他人之失转化为自身镜鉴的日课。自警的实践力量,正在于这些日复一日、念兹在兹的微小积累中,直至精神警钟成为血脉深处不假思索的本能。
自警之切,尤在慎微之防范。“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真正的自警尤需在细微处着眼,在顺遂时绷紧心弦。彭德怀大将于瓦子街大捷后,沉醉于喜悦中哼唱小调之际,猛然警醒“彭德怀啊,可不敢骄傲”,随即以“皮带击掌”的独特方式自我敲打,其情其景令人动容。这生动瞬间印证了“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古老箴训。小隙若不及时填补,则终成思想溃堤的蚁穴;微澜若不谨慎处置,便会卷成欲望滔天的巨浪。自警的警觉性,恰如精神之疫苗,要在心灵尚属健康时便主动注射,在风平浪静时便审视每一缕涟漪,防微杜渐,方能免于日后噬脐莫及的悔恨。
自警这门必修课,其深意远非一时一事之约束,而是一生一世的灵魂砥砺。从古人“佩韦佩弦”的智慧到今人“吾日三省吾身”的践行,其核心无不指向对自身生命的严肃负责。今日党员干部更需以此古训为镜,摒弃“看客心态”,在警示教育中“把自己摆进去”,在灵魂深处“日日掸尘”,让自警意识如影随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片充满考验的土地上,以清醒的头脑与坚实步履,踏出一条永不偏离正道的坦途。(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