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清苦 不为贫恼
《可爱的中国》的作者方志敏,被捕前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他在狱中写就向党表露心迹的《清贫》,文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方志敏同志被捕那天,两个渴望发财的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的每个细处,发现“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国民党士兵既失望又惊叹,共产党的高级干部竟然如此清贫。
现在,虽然身处和平中国,过着衣食无忧、不愁吃穿的生活,党员干部仍然应以方志敏这样的革命前辈为榜样,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以清苦,不为贫恼,甘愿过安贫乐道、清贫自守的生活,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干劲冲劲,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心,做组织信任、领导放心、群众信赖的称职的党员干部。
安于清贫者一是心清,二是行清。清就是不浊,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节操。心清表现为思想纯净,德操无损,心中从不装着个人利益,不打个人小算盘,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行清表现为待人接物、工作处事,都把公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掺杂私利,不捞取个人好处,不搞面子工程,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政绩观不出偏差,民本位思想端正,干事创业切实,布局花钱稳妥,像焦裕禄治理“三害”、谷文昌改变东山县一穷二白的面貌一样,不图一时辉煌,只求打底坚固,经得起人民点评,经得起历史检验。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操清守贫不易,做到的人却不在少数,历史上深懂此道、安于清贫、不贪不占的官员大有人在。子罕以不贪为宝,羊续用悬鱼警示。“四知”太守杨震暮夜却金,诸葛亮以淡泊明志诫子。况钟居高位却家徒四壁,海青天身后无余财。“菜知县”胡寿安上任离任都是一担衣物,“三汤道台”汤斌一日三餐坚持节俭戒奢。张伯行发布《禁止馈送檄》抑制官场送礼之风,卸任江苏巡抚时只取送行百姓的一棵青菜、一块豆腐,以示一清二白。白居易为私取一片山石而自悔,包拯离任端州不持一砚归。于谦以石灰自况,“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用竹子自喻,做人为官都恪守清节。他们心中都怀揣一杆“为民秤”,把操守当作秤砣,把造福百姓的业绩作为秤重对象。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党员干部更应该习惯于过节俭的生活,不心理失衡,不攀比懊恼,不追求奢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知足常乐,以饱满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干出一番无愧良心和责任的事业。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多少官员因耐不住清贫而落马。所以辩证地看,清贫是福不是祸。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党员干部生活交友、工作谋事、政商交往,都应恪守君子之交。水虽淡却无害,饮如甘饴,入腹无忧。相对而言,适度清贫,不盲目媚俗从众,不被温水煮青蛙,利国利民,更利自己和家人。(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