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说慎微

发布时间:2024-06-14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微,古人释之隐行也,即指隐秘地行走。当微和腐败连在一起,就常常具有轻微型、隐蔽性、日常性、普遍性、基层性、顽固性等特点。看似不起眼的微腐败,却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零距离腐败”,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亢仓子》中“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来告诫党员干部都要时刻慎微,以谦诚的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为官从政,惟慎微能成大事。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筑堤防洪中特别注重细枝末节,勤查勤补,随时仔细巡视,一旦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要立即填塞,不让它由小洞而逐渐扩大、决口,而造成大祸。所以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明代吕近溪曾说:“图大者,当谨于微。”意思都是说,解决难事要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如果不如此,则千里之堤,必将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有一则关于名医扁鹊为蔡桓公看病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大必起于小”的道理;小病不治,就要酿成大病;小问題不解决,就要发展成大问題。

为官从政,惟慎微能正官德。《后汉书·羊续传》中有个故事,羊续属下的一位府丞给他送来一条白河鲤鱼。鲤鱼虽小,但羊续坚决不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他收下。羊续便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从此有了“悬鱼太守”的美誉。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良好德行的养成,无不始于微、成于微,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体现,为官之德亦是如此。杭州岳飞墓前有一幅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祸国殃民、遗臭千秋的贪官污吏只能永远跪在岳飞墓前任人鞭挞,而岳飞却受后人千古景仰。一贪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审慎于细微,始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方能正官德、赢民心。

为官从政,惟慎微能守清本。清代著名的清官张伯行总结道:“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后汉书》有言:“明者慎微,智者识几。”如果小节不检点,小毛病不克服,那么时间长了,小节就可能会变成大节,小毛病就变成大毛病。所以很多官员出问题,往往就是在不慎微上出的问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焦裕禄因长子焦国庆利用县委书记儿子的身份看了一场“白戏”,第二天便带着儿子认错、补票,并以此推动出台兰考县《干部“十不准”》。作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讲规矩、守纪律,从我做起,从小事和平时做起,将慎微视为修身之本、为政之要,在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防微杜渐,笃行致远。(泌阳县纪委监委 邓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