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德育 刻不容缓
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首,以育人为本,塑造高尚情操,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国哲学家雅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摒弃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这条路我们走的何其艰难。
1985年5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中共十三大报告中,都强调“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1994年6月,素质教育进入区域性试验与探索阶段。
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掀起素质教育实践的区域性高潮。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的序幕。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核心和关键作用。
从1999年全面实施至今,20多年来我们的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但距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还任重道远。正如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的,当前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定短板与不足。近来,从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出现曝光的德行缺失等“素质”问题来看,虽然是极少数,但也令人堪忧,更引人警惕,如不及时整顿与清理,会让教育的本质扭曲与变味。
接连发生的医科大许可馨事件、国科大季子越事件,一对“恨国蛆”的辱国辱华言论让人惊掉下巴,招来人神共愤。如此三观不正,这难道就是我们要的所谓“素质”?这难道就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只能是民族的败类,教育的耻辱。可恨之余,是深深的后怕。校园里还有多少这样的“毒草”?这样的“毒草”是怎么长出来的?我们的教育难道不反思吗?全面发展,以德育为先,育人先育心,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再高的学历,再强的能力,以精日、恨国为荣,这样的人与国何益?与民何益?要他们何用?
还有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浙大努某强奸案,让国人见识了另类的校园“素质”。努某趁被害人醉酒之际,将被害人带至其出租房内,对被害人实施侵害。被害人果断报警。这个努某,网上越来越多的受害人站出来对其举报。“夜店大咖,去一次酒吧花好几千,经常骗女生去酒吧。甚至……好几万的相机两万转,价都不还。”受到他侵害的女生至少20个。这事竟发生在拥有百年人文历史,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素有“东方剑桥”之称的名校浙大?这难道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素质”与“创新”?这难道就是我们眼中的新时代新青年?我看就是人渣,甚至是人渣中的人渣。前有北大弁某,现有浙大努某,校园里还有多少这样的“人渣”?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培养出来名闻天下,扬名世界的社会精英、国之栋梁,反倒造就了一些人人喊打的社会“人渣”?上学读书还得防色狼。何其可笑!
经历了剧情大反转的南京李某某屡偷外卖盒饭案,让人大跌眼镜。一个毕业于湖南市衡阳某大学的人,在别人看来很有“素质”的人,反倒干着令人不齿的勾当。在南京某公司工作,有固定收入,有出租屋,只因其曾经购买的外卖餐食在小区门卫处被人拿走,遂产生报复和占小便宜的心理,多次盗取他人外卖餐食被抓,而自毁前程。试问这又是什么问题?这难道就是我们要的所谓“素质”?这难道就是社会的栋梁?家庭的骄傲与荣耀?只能是心理疾病产生的“致瘾性偷窃”人,这种人虽然体格健壮,顶着高学历的光环,但心理不健康,人格残疾甚至阴暗。这种人,就像一个隐性炸弹,随时随地都会爆炸,最终害人害己。如李某某,一盒外卖自毁前程。如贵州司机包某钢报复社会,一个方向盘戕害20条无辜生命。
出现如此脑残、心残之辈、禽兽之流,不得不说,当下的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深刻反思与严肃整顿的时候了。虽然是少数,但对这种苗头露头就要打,决不能掉以轻心。树人是教育的魂魄,通过整顿纠偏,培养越来越多的爱国、爱人、爱社会的时代新人,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惠人,真正强国。(确山县纪委监委 刘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