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当“小油条”
近期,“小油条”干部一词突然成为网络热词。多家媒体刊发以《“小油条”要不得》等为题的文章也引起社会热议。过去常听说“老油条”,指的是个别工作时间长、资历老,所谓“世面”见得多的干部,表现得八面玲珑、圆滑世故、见风使舵、左右逢源,或对自身老毛病视而不见,这样的“老油条”让人感到很头痛,甚至无可奈何。而“小油条”式干部则和“老油条”干部一脉相承,这些“小油条”虽然年龄不大却世故老到,工作时间不长却深谙职场“潜规则”,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自认为“活得明白通透”,常常逃避困难、拈轻怕重,或拒绝担责、敷衍应付,不求上进但求“舒服”。
实际上,体制内的教育活动每年都热烈非凡,各种制度更是汗牛充栋。然而,教育和制度产生效果了吗?据所见所闻,“小油条”依然层出不穷、薪火相传,他们中有的还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必须一起”,很会规避风险、逃避责任;“容易的、有利的抢着干,麻烦的、无利的绕着走”;“求稳”在先,“干事”在后,很会自我保护、明哲保身;“热情礼貌,但一问三不知,尊重感谢,但一概不负责”;“份内的事拖着干、份外的事哄着干、加班加点的事则免谈”;对“烫手山芋”玩“太极”、踢“皮球”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那么,小油条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观念上的错位,让少数年轻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重关系轻能力,一心琢磨“搭天线”;有人说是受环境的影响,被“老油条”带偏,逐步学会了踢皮球、打太极的“职场心学”;有人说是制度体系不健全,用人论资排辈、考核平衡照顾、问责泛化不力为“小油条”成长提供了土壤,让一些干部既想“躺平”又想“躺赢”。“小油条”现象要不得,任其发展不得了。整治“小油条”势在必行,需要坚持年轻干部、用人单位和组织部门“三位一体”,打好“思想+行动+制度”组合拳,让“小油条”行为无处藏匿,让青年干部健康成长。
管在萌芽处,防在未然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破解主观原因所导致的问题,就需要在年轻干部的思想上下功夫。不能因其年龄小、人数少而被小视,要大力“去油止腻”防微杜渐,更要“咬耳扯袖”严管厚爱,从思想源头阻断“小油条”萌发势头,做好事前预防文章,用好教育培训“金钥匙”,利用入职培训、集中培训、日常培训等机会,教育年轻干部分辨雷区和陷阱,认清底线和红线,引导年轻干部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思想、强认识、转作风、固根本,开展谈心谈话,常念“紧箍咒”,勤敲“警示钟”,帮助年轻干部擦拭思想上的灰尘,引导干部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杜绝“佛系”“躺平”不良思想。
打好主动仗,铲除“油”土壤。用人单位作为年轻干部工作的直接责任单位,应当承担起年轻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使命。严防“灯下黑”,对年轻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仅要靠教育引导、悉心护航,也要靠严格管理、刚性约束。组织上要及时批评告诫,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这才是最真切的关心和爱护。同时,要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日常监督意识、提升日常监督力度,要从严监管“小油条”干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做到奖优罚劣、赏罚分明,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得利得势,让“小油条”式干部无路可走。对触碰红线、违反纪律行为严格问责、严肃处理,并加强典型通报曝光,以案为戒、以案明纪,确保“处理一个,警示一片”,要常“去油”多“出汗”,让“不敢油”成为常态。只有通过有力有效的监督,才能教育引导“小油条”干部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才能实现“小油条”干部从“相‘油’新生”到“向阳而生”的切实转变。
“清水蒸馒头,油锅炸油条”。整治“老小油条”都得一手抓,关键看制度,根本在导向。要以整治“躺平式”干部为契机,破除“障眼法”、拿出“照妖镜”,采取“零容忍”、严处分、动真格的处理方式,清理整治一批“倚老卖老,为官不为”“只谈资格,不谈能力”“太极高手,圆滑世故”等看似干得风生水起,实则早早摆好“躺平”姿态的“老油条”干部,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无处遁形,为年轻干部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观。加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情况的监督,持续整治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严”出干部、机关好作风,打破“老油条”“小油条”生存“油锅”。既要鼓励“老油条”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和工作方法,将丰富的经验、工作技巧“传”给小年轻,做好“传帮带”,也要对“小油条”及时进行纠治,及早去油。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定期多渠道公开年轻干部工作实绩表现与提拔重用等信息,让群众看一看,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征询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评价。(新蔡县纪委监委 徐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