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 | 我的家风故事:母亲
八年前,母亲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痛楚地体会到了。后来常常一个人呆坐,魂不守舍地想着母亲的点点滴滴,无数次禁不住潸然泪下。我无法忘记她的音容笑貌,尤其是眼角打褶的鱼尾纹和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如今在脑海中依然清晰。我的好母亲,贤惠了一生、对子女辛苦付出了一生,却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半刻。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能把初中念完的女子不是很多。母亲从小有一定的文化,她淳朴、宽容、细心、贤淑,德容言功,无不具足。她一生人缘很好,为人和善,是街坊邻居中公认的贤妻良母、治家能手。母亲常对我们说,要孝敬长辈,如果家里只剩下一碗汤,先要端给祖母,让长辈先用。父亲在大家族中排行居中,按当时农村习俗,奶奶要么跟随老大生活,要么由三叔赡养。可奶奶唯独愿意和我母亲一起生活,就这样,跟着我母亲生活了二十多年,母亲悉心照料,无微不至,直到奶奶91岁高龄去世。
母亲常帮助街坊邻居,周济遇难之人。邻居们需要帮助的,不管是从针头线脑的小事还是到借钱借物,她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哪怕是对不认识的乞讨者,也是能帮尽帮。七、八十年代,农村逃灾要饭的还非常多,讨饭的来了,哪怕家里日子再紧张,母亲也总是尽力提供吃的。有一次我问母亲,为什么别人都是给半个馍,而您非要给一个呢?母亲朴实地说,别人遇到难处了,如果自己有这个能力,说啥也得帮一把,都不容易。印象最深的一次,母亲要求我背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而且要在本上记下来,说长大了自然就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如今,这也成了我记得最深并努力做到的座右铭。
父亲当时是乡村教师,无暇顾及家中农活,十几亩地的担子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晚上又要为全家老少缝缝补补,常通宵达旦不能休息。母亲勤勤恳恳辛苦了一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了一生,有这样的慈母,是我们兄妹一生的希望、力量、慰藉和幸福。
2012年初,在我感觉有点能力能让母亲幸福安享晚年的时候,母亲离我们去了。母在心中暖,母去心黯然。按母亲生前遗愿,我们把医院赔付医疗事故的5万元钱全部捐给了驻马店高中和驻马店一高的农村贫困学生。母亲一生无私的奉献,明事理、通人情、晓大义,一直指引着我在工作生活中奋力前行。(派驻第十八纪检监察组 杨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