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学党史 | 三路大军会师嵖岈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百年党史,镌刻红色记忆,点燃历史荣光。曾经以遂平县嵖岈山镇为中心的这片区域,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这里曾留下三路大军会师土山镇(今嵖岈山镇)的英勇壮举。
因为当时的嵖岈山区是通往华北、陕北、华南的焦点轴心,是新四军、八路军南北战场的接合部。占据豫中,绾毂中原,把握战争主动权,是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为开辟豫中根据地,使华中、华北、陕北呵成一气、连成一片。1944年11月,王树声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授命为河南人民抗日军司令员,毛主席亲自送行。王树声率部从延安出发,挺进河南,创建了豫西抗日根据地,王定烈率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水东八团”南下,开辟了西(华)临(颍)郾(城)抗日根据地,并遵照中央指示,向嵖岈山镇靠拢。
从1945年10月5日起,王树声同志率领的皮定均、张才千、刘昌毅支队(旅),从逍遥镇出发,经扶沟,越平汉路,过繁城,渡汝河、沙河历时9天,行程700余里,打了13仗,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来到了土山镇。顿时,镇上的红旗招展,欢声雷动。随后,王定烈、李士才率领的冀鲁豫军区“水东八团”也赶到。李先念在土山镇主持召开八路军、新四军三路指战员胜利会师大会,欢庆党中央、中央军委“绾毂中原”战略决策的伟大胜利。
在“绾毂中原”,三军胜利汇师,开创以嵖岈山为中心的豫中地区抗日根据地的这段辉煌史实中,也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抗日救亡爱国壮歌。至今,嵖岈山镇的红石崖村还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会师泉”三个大字。三军汇师后,饮用的就是这眼井的水。当时的红石崖地处偏僻山区,饮水十分困难,为保障军队用水,群众自发组织在村东头挖了一眼井。为保证部队将士、伤员正常用水,群众宁愿自己少用水,不喝水,也舍不得到井里提水,表现出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深。为让战士没有后顾之忧的投入战斗,当地军民还建立红石崖战地医院,接纳伤员300多人,周围的菜坪、孙缸窑、李庄、歇子沟等村住满了伤员。由于医院只有40多名医护人员,药品匮乏、医疗条件差。于是群众们就自发组织穷人会(贫苦农民联合会),动员青年参加革命,筹集生活必需品,帮助医护人员护理伤员,为将士、伤员缝补衣服、被褥。并上山刨中草药,用土法制成膏、丹、丸、散后让伤员服用。据鲍庄村老战士孟庆申回忆,当时红石崖战地医院300多名伤员经过精心治疗,大部分康复出院返回部队,有的因伤势过重,被转移到群众家中救治。在新四军撤走后,面对国民党的大肆搜捕,很多群众冒死掩护伤病院。
重读党史,铸练初心。目睹遂平县人民政府和群众为纪念三军汇师镌刻的纪念碑和九龙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些革命志士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视死如归精神,嵖岈山镇人民为支持抗战胜利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如一面永不磨灭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前赴后继,爱党爱国,为祖国和家乡建设做出贡献,让如今的遂平县嵖岈山镇,山清水秀,人文璀璨,成为休息日放松和避暑的好去处。
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秉续这些淬炼于血与火洗礼的红色革命精神,带头学习党史,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以敢于担当、负重前行,只争朝夕,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奋力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遂平县纪委监委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