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清风文苑

“父母官”一词源于上蔡

发布时间:2019-04-06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父母官”一词《辞海》注释曰:“旧时称州县官为‘父母官’,大抵始于宋初。王禹 《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自注:‘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辞源》的注释曰:“旧时地方官的称呼。多指县令。”“父母官”一词来源于上蔡,还得从杜沟开始说起。

  《后汉书》载:杜诗,字公君,东汉光武帝时河南汲(卫辉)人,“少有才能”,初为沛郡都尉,后迁为上蔡长。上蔡城西有一条南北长约45里,宽约10里的黄土岗,名曰卧龙岗。据古籍记载,由于卧龙岗地势较高,一到夏秋两季“大雨骤至、岗水下注”,使岗东平原的大片良田变成泽国,百姓深受其害。杜诗看到水后的荒凉景象,忧心如焚,于是决定兴修水利、铲除灾害。经过认真考察,周密规划,精心组织并指挥上蔡百姓分别在城东5里、10里、15里、20里、25里处,自北向南开挖了五条沟,有效地解除了水患,为上蔡人民造了洪祸。

  上蔡人熟知杜诗,敬仰杜诗,是因他在任汝南都尉期间,带领上蔡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上蔡百姓尊杜诗为“杜母”,将他与西汉时同样爱民的上蔡长、后任南阳太守的召信臣称作“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其后,人们便称爱民的县官为“父母官”。到北宋时,“父母官”便成为地方官之代名词了。杜沟是上蔡岗岭东纵贯南北的五条大沟的总称,是洪汝河水系,南马肠河的支流。杜沟的由来,是为纪念“大禹式父母官”杜诗,而以他的姓命名的。

  上蔡人民对杜诗感恩戴德,就把这新开的五条沟统称为“杜母沟”。至今这五条沟仍在造福于上蔡人民。由于杜诗在上蔡口碑甚好,后升迁为南阳太守,他“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雅好推贤”,“谠言善谋、随事献纳”,为东汉初年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公元38年病故时,竟然“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直待司隶校尉鲍永上书朝廷,光武帝刘秀深为感动,“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得以安葬。

  在杜诗的头脑里,担任地方官的意义就是为民消灾、濡养。挖沟辟田是他的政事儿,具体而质朴。他是上蔡长,完全可以闲待官衙,不必问津荒野;完全可以讨巧作秀,不必潜心谋事。而他的使命是什么?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他的梦想是什么?治地安宁,万民殷实。为此,他需要恪尽职守,尽心竭力。他生活的时代,多战乱少劳力,人背肩挑,实施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他知民力,问政乡野,找出治水方法,“深挖沟,洪宜疏”,历经千辛万苦,沟渠终得修竣。其后,“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杜沟的故事传千载,杜母口碑留美名。杜诗为官清正廉洁,也难怪世人誉他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无论什么朝代,民众需要的是廉吏。杜诗真的是醒者、悟者、睿智者。他的一个举措、一次任内的行动,改造了古蔡的土地,濡养了上蔡的黎民。(上蔡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