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 | 家乡的椿

发布时间:2021-04-25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春雨唤醒了大地姹紫嫣红、绿满大地,也催生了香椿树芽的萌发。香椿树的枝头上,开始长出带有茸毛的嫩芽。初生的椿芽叶梗粗短,绿如碧玉,叶片厚实,紫里透红,闪闪地泛着油光。

  在我的记忆里,香椿在一定程度就代表着家。过去,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会在宅子周围栽一些香椿树。香椿树的生命力很顽强,自身繁殖又快。没几年宅子院墙外就会长满一排排香椿树。在当时对于农村来说春天相对缺蔬菜,而香椿芽便是很好的菜,还容易摘。所以在老家,有家的地方,必然在院墙外有一排排的香椿树。

  头茬的香椿芽色红质嫩。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而香椿芽不同,她们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子早早地就长出了小芽。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刚刚采撷的香椿芽,叶梗透着鹅黄色的嫩绿,叶尖则呈玛瑙色的淡红,晶莹剔透,光彩润泽,好似玉雕腊铸一般。“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意思是,谷雨前后是吃香椿的最佳季节,此后因椿芽变老而难以食用。这句话我在今天有了更深的领悟:“人生有度,过则为灾。”香椿芽虽好吃,但它含有亚硝酸盐,最好不直接食用,家乡人吃香椿时深谙此道,即使凉拌也会在沸水中焯一分钟左右,可去除三分之二以上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香椿芽的香气来自香精油,它不溶于水,所以不影响滋味。

  香椿树是名副其实的“树王”。香椿木木质颜色红润,以前建造房子以香椿木做横梁为上等好料,其横切面呈同心圆环,径切面呈平行线花纹,弦切面呈山水状花纹,美感独特,用它制作家具,美观光润、经久耐用,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用香椿木做枕头使用。古代香椿树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这一文化典故源于庄子《逍遥游》中那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为上古时代的大椿树以人间八千年当做自己的一年,可见寿命之长久。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带“椿”的词语来形容福寿绵延,如以“千椿”形容千岁,又如以“椿寿”作为对长辈的祝寿,以盼望长辈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

  春日的美味离不开香椿的掺和。乡村,香椿,两样事物有着如此契合的名字。有人说,豫南的乡村,最美时在谷雨前后,因为这个时节,香椿恰是最嫩时。腌香椿、香椿炒蛋、摊香椿饼、都是老家习惯的吃法。最简单、最纯正的吃法当属“腌香椿”:香椿芽洗净,用开水略烫一下,加细盐适度揉搓,而后在背阴处晾晒,晾好后装入瓷罐密封。此法可使香椿芽四季享用。吃时用水冲洗,切成细末,淋点香油一拌即可食用。香椿苗切成细碎的一段段,鸡蛋五六只,打碎后,与香椿苗和在一起,烧热炒锅,倒入小磨香油,油热后,把香椿鸡蛋倒入锅中,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了。焦黄的鸡蛋,红的发紫的香椿,相得益彰,秀色可餐,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狼狈的吃相,一边左手烫了换右手,右手烫了换左手,一边嘴使劲吹着让它凉的快,还要一边嚼在嘴里,一边被烫着的左右在嘴里换位置,就这样还不停的吃。

  秀食可餐的香椿,在丰富了家乡人的口福和日子的同时,也飘香了医学典籍、诗情画意。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本草》,最早记录了香椿的药用价值,称其:“主治症疥,风疸”。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再次明确指出了:“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消风去毒”的保健医药功效;

  许多文人墨客吟咏香椿的诗句,为我们传承香椿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金朝末年,客居在宜阳的大诗人元好问喜食香椿,他在《溪童》诗中写道:“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想是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描绘了春天时,儿童们在山中溪水边采香椿芽的情景。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中就已经流淌着一种香椿情怀了。

  岁月荏苒,却抹不去温馨的回忆,每每想起香椿,总会勾起我淡淡的思乡愁。香椿伴随着我走过了童年、进入了青年、跨入了中年,很多时候,生活就像香椿芽,你含在嘴里慢慢品,便会有淡淡的清香在舌尖蔓延,那丝丝缕缕都是无言的幸福!(确山县纪委监委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