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纪委是个大熔炉
1989年之前,我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虽说三十而立,成家了,有了稳定的职业,但政治上却是稚嫩的、懵懂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肤浅的。那年春天,组织上选拔我调入确山县纪委,成为党的纪律检查队伍里的光荣一员。1989----1999,我在县纪委工作了整整十年。回首往事,我从一位文化工作者成为一名党务工作者、纪检工作者,这是改变并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十年。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注定成为在我一个多甲子的生命历程中最可珍贵的十年。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上班第一天我来到县纪委报到,时任县纪委书记冯义宽同志亲切地与我谈话,并把我安排在纪委办公室,负责纪检信息、文秘等机关工作。当天晩上,我打开笔记本写下新的工作岗位上第一篇日记:“也许---
今天,正式来到纪委报到,心头涌腾着激动的波澜……
也许会颠簸在风口浪尖
也许会搁浅在激流险滩
也许眼前弥漫着雾障
也许生活会遇到凶险
然而我充满了光荣和自豪
神圣的岗位太阳般灿烂
祖国快卷起‘廉政风暴’吧
我愿为此推波助澜…… ”
从此,我对纪检工作由不熟悉到熟悉、从了解甚少到纪委机关工作的行家里手,以自己一颗赤诚的心和敏锐的观察与思考,开始了为党风廉政建设鼓与呼的生涯。同时,也完成了从一位不大关心政治的“文化人” ,到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来到纪委刚上班不久,时值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动乱和暴乱,我深感此时纪检机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信息很有价值,就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于1989年6月18日釆写了反映这方面情况的信息寄给中纪委,很快就被当年第15期中纪委《党风与党纪》采用。紧接着,又陆续为中纪委提供了基层纪委学刊用刊、査处案件方面的情况,又刊发在第19期《党风与党纪》上。那些年里,我从政策性、典型性、指导性、真实性入手,积极向上级纪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年年在省、地纪委信息工作中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全地区纪检系统先进信息工作者和优秀纪检干部。
除了信息工作,大量纪检文秘材料的收集整理、调研分析、起草撰稿等工作,是纪委办公室的一项繁重业务,每年有数以百计的文件、简报、案件通报、工作总结等,几乎都是出自我手。特别是每届党代会的“纪检工作报告”和每年的纪检工作会议报告,都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起草、修改、誊抄出来,每一次都要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几易其稿,但我每一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记得有一年正是盛夏酷暑,为了赶写县党代会的“纪检工作报告” ,我一连熬了两个通宵才顺利交稿。以至在交稿之后的那天上午,我一下子晕倒在机关卫生间的小便池里,是“嘀嘀嗒嗒”的淋漓流水才把我激醒。
作为一位业余文学作者,我还利用文艺作品讴歌党的纪律检査工作,讴歌党风廉政建设。那些年里,我先后创作了大量以纪检监察工作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杂文等,发表在各地各级党报党刊和纪检监察报刊上。我撰稿的“人浮于事何时了”“ 难以招架的乱检查”等电视小品,陆续由河南电视台拍摄并在“兴利除弊” 栏目播出。我调研釆写的“确山县村务公开落到实处” ,刊发在1998年9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介绍确山县纪委提出“以公开促廉政、以公开促稳定、以公开促发展” 的做法,在当地引起积极反响。我撰写的“治治年终综合症” ,刊登在1996年12月22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向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前瞻性建议。我创作的散文诗四题“卫士风采” ,发表在1995年第2期《纪检与监察》上。1998年第2期的江西《党风廉政月刊》,刊登了我创作的诗歌“嫁个纪检监察郎”,我写道:嫁个纪检监察郎,“有多少担忧多少牵挂,是多么自豪多么荣光;有多么清苦多么艰辛,是这样幸福这样辉煌” ,以形象的语言激情讴歌了党的忠诚卫士的光荣与自豪。
十年漫漫岁月,给我了磨砺和磨炼,使我成熟和成长。最难忘,1991年我荣幸参加了全地区纪检系统“双先”事迹巡回报告团,为全地区九县一市党政干部作事迹报告;最难忘,我1992年起先后担任县纪委办公室主任、县纪委常委,1996年担任正科级纪检员;最难忘,个人成长的一程程素质提高、一程程思想升华……
时光流逝,岁月悠悠,后来组织上安排我担任县文明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退二线后我又来到广州,应邀在中共广东省委老干部局(《秋光》杂志社) 继续为党 工作 ,无论在哪里在任何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这一切,都是拜十年纪检工作赐给我的信念、智慧、毅力和勇气啊!
回望那些光荣的岁月,心心念念,魂牵梦萦,最是十年纪检情!正是纪检监察工作这个革命的大熔炉,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熔铸成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确山县纪委监委 赵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