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监人手记|我与巡察工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19年11月,作为一名巡察新兵,我怀揣着既激动兴奋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参加了十二届西平县委第四、五轮巡察村(社区)工作,开始了我与巡察工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回首2019,巡察工作的日子总在脑海里浮现,40天时间不算长,却让我感悟良多,受益匪浅。
重学习强素质。巡察进驻前,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培训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巡察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由巡察经验丰富的巡察办主任、副主任和巡察组长、正科级巡察专员进行授课,讲授巡察工作流程和方法、如何精准发现问题、如何形成高质量的巡察报告等重要内容。还特邀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作风纪律、党建、意识形态、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培训。通过培训,我初步厘清了政治巡察的监督重点和工作流程,深化了对巡察工作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为履行巡察职责打下了理论基础。有了理论,还要靠巡察实践来检验。我所在组的组长李雪娥、副组长薛飞巡察经验丰富,对我这名“巡察新兵”格外关照,悉心指导。“不要怕,边学边干。”李组长耐心地安慰我,手把手地教会我如何制作问题清单、如何发现问题线索、如何撰写巡察报告。通过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我从不知如何入手、焦虑得夜不能寐到能够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发现出问题端倪,从刚进巡察组的“新手小白”到逐渐能独当一面,最终顺利完成巡察任务。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巡察不同于一般的业务检查,是政治任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只有加强学习,成为各方面的“行家里手”,带着“显微镜”,装上“探照灯”,才能依规依纪依法发现“蛛丝马迹”,顺利完成一份份“政治答卷”。
能吃苦敢担当。40天的集中巡察,两轮连巡,工作任务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组长的带领和指导下,每一天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白天,八名组员兵分两路,一队留下查阅近三年的台账资料、财务账目,另一队入村走访、个别谈话,晚上召开组务会,逐人汇报一天的工作情况,分析研判发现的问题,梳理汇总第二天需进一步查证核实的问题,讨论下步工作计划,加班加点到深夜是常态,却没人叫苦叫累。尤其到了12月,天气寒冷,巡察组住处和临时办公室虽然没有空调,但每晚的组务会上,大家个个激情满怀,讨论的热火朝天,为发现了问题而兴奋,为统一了思想而激动。两位50岁的组员没有因为年长而懈怠,始终坚持在走访群众一线,走在田间地头,坐在群众身边,和群众谈心聊天,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还记得进驻前,组员朱红伟给十个月大的儿子强行断了奶,没有耽误一天的巡察工作。巡察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钦差”,而是肩负着光荣使命,从人民利益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诠释着巡察干部应有的担当。
听民声办实事。我们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个别危房改造户的彩钢瓦屋顶固定不牢,质量不高,还有漏雨现象;生活垃圾乱堆,没有排水沟,污水横流,群众怨声载道……巡察组高度重视,立即下发立行立改通知书,要求全面排查,限期整改。当巡察组再次回访时,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机器正在清除垃圾,围观的群众看到巡察组来了,都拍手称赞,“巡察组一来,我们村里干净多了,等水沟一修通,再也不担心臭水流到家里了”。危房改造户王金土拉着巡察干部陈振华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巡察组,村干部又把俺的房子修了修,以后不怕屋顶被大风刮起来了,住的也安心了!”听到这些话语,我们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巡察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就是要到群众身边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难心事头疼事。
通过这次巡察,我深深地懂得了,巡察是政治监督,不是业务检查;巡察不是找事儿,而是找病根除病灶。巡察干部的工作理念就是:累,并快乐着;忙,并成长着。巡察之路还很长,我将坚持用心学习巡察业务知识,练好巡察“基本功”,下定决心勇挑重担,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鞭策自己,在巡察工作中不断淬炼自我,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巡察“铁兵”。(西平县委巡察办 刘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