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 | 融入生命的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盈的今天,在一些人眼里,铺张浪费已经成为常态,勤俭节约被嗤之以鼻。每每看到相关报道,我总是无端地难过,而那些已经融入生命的光在不断提醒着我,俭以养德。
我的外婆是一位勤劳的农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深情让她对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农作物格外珍惜。麦子收割完毕后,她不顾天气炎热,挎一个篮子细心地拾拣麦穗。她如一个土地的朝拜者,一步一弯腰,将散落在地里的麦穗一穗一穗拣起,郑重地放进篮子里。尽管戴着帽子,火辣辣的阳光下,汗水还是贴着头发流淌,后背已经塌湿一片,她的表情始终认真而专注,一拣一放,不断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到篮子装满,然后再挎起另一只篮子继续拾拣。年幼的我跟在外婆身后,学着她的样子,将拾拣的麦穗放进篮子里,外婆直起腰来,擦一把脸上和额头上的汗水,说:“真乖,小心别扎到手了。”这小小的鼓励,让我干得越发起劲,不停地在田地里跑来跑去,找寻遗落的麦穗,确保它们能够颗粒归仓。
对粮食如此珍惜的她断然不会浪费每一粒米、每一餐饭。在她的意识里,不浪费就是节俭。吃饭时,如果有菜或米粒掉到桌面上,一定要夹起来吃掉;掉的馍渣也要捡起来,哪怕不吃,喂鸡也可以;对我碗里吃剩下的饭,她会一声不吭地端起来默默地吃完,然后告诉我说,吃饭一定要吃多少盛多少,吃不完不仅是浪费也是一种不礼貌。
手巧的外婆在闲暇时间,喜欢缝缝补补,废物利用,让那些看似不能用的东西再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用过的边角料布,在她的手里,不是砌成了漂亮的书包,就是做成了布娃娃的衣服;我的一些虽然穿起来显小但款式比较好看的衣服,她会灵机一动,采取拼接的方式,让它们华丽转身为另一件不同风格的衣服;甚至是用不了的毛线她也能让她们充分发挥余热,一根根地搓在一起,用于捆扎其它东西……
我的姨奶也是这样。那时,外婆喜欢带我去姨奶家,而买菜就成了我们一天的重要任务。每天早上,外婆和姨奶早早地喊我起床,带着那个泛白的布兜就出发了。来到菜市场,姨奶总是一个摊位一个摊位问一遍,比较来比较去,哪家最便宜就买哪家的。早市快结束的时候,往往有摊主大甩卖,姨奶就是最好的买主。背着沉重的布兜,我在心里直抱怨,明明半个小时的事,非得买两个多小时,又不是买不起新鲜的。看着我不情不愿的样子,姨奶总是温和地说:“居家过日子,是比树叶子还稠哩!这里省一点,那里省一点,一年就能省下来不少呢!普通人家就得精打细算哪!”当时的我很是不理解,渐渐长大,我慢慢地懂得了,姨奶和外婆都有过饥饿的经历,正是那种刻骨铭心,让她们自始至终有一种节俭的意识,也形成了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即使生活条件变好了,她们也一样不改初心,坚持本我。
在祖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逐渐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也渐渐地习以为常。淘米水用来浇阳台上的花草,洗碗水倒进专门的小桶里,用来冲厕所,去超市时总是在包里放上一个布购物袋,只要不出市区首选都是公交车。就连年轻人最热衷的网购,我也有自己的原则,同一件物品,进入不同的商铺查看价格,网友评论,货比三家。对于一些虽然萌萌的让我少女心泛滥但暂时用不上或实用价值不高的物件,能不买就不买。
当我重新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祖辈们勤俭节约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的生活,秘密地反刍在我的生命里,不断地生根发芽,发出亮光。
这些年,和妈妈住在一起,“省着点”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每次只要我出去,她都千叮嘱万叮嘱,生怕我多花钱。刚开始,我总是不以为然,有时还不客气的回击她:“在咱身边所有的八零后里,你觉得还有比我更节省的人吗?”后来,经历了几次小小的经济危机,我总算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了。特别是今年,疫情的突如其来,更让我重新审视以往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节俭被自己反复提及和践行着,也希望正在倡导的“光盘行动”和“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能让节俭、不浪费的风气再次成为主流,引领我们的生活。
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它又一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在生活的间隙里,我一次次地回想起融入我生命里的片段,忽然间明白了,曾经那些不动声色的教导和影响,就是散落在我生命里的亮光,它们慢慢地聚拢在一起,还原了生活最本真的质朴和底色。(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