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乐天下”不过时
清明节假期,再度拜访范仲淹创建的花洲书院,与上次到访已经时隔十年。花洲书院依旧在哪里等我,也等候着每一位慕名而至的游客。
去看花洲书院,是为了瞻仰北宋初年的参知政事范仲淹。范仲淹幼年失怙,母亲一手抚养他成人,教他学习,引导他成就功名,出仕入相。范仲淹文武双全,文有《岳阳楼记》和名词传世,家喻户晓,武能安邦定国,镇守西北多年,外敌闻之丧胆,不敢轻举妄动。戍边功归,范仲淹官拜参知政事,实施“庆历新政”。一场短暂的政治革新迅速夭折,参与改革者纷纷遭贬外放。范仲淹先贬邠州,继而转知邓州。在邓州任上,范仲淹虽有因贬谪而带来的抑郁,却是短暂的,他很快振作起来,勤耕政事,励精图治,邓州百姓安居乐业。
范仲淹比一般的地方官更具有前瞻性,除了清廉勤政,更深知为国育才的重要性。他在城东南的百花洲创建花洲书院,政事之余亲自到书院授课,开邓州兴学之风,教化当地百姓向学、勤学、好学、成学,传承绵延,延之久远。千余年来,花洲书院弦歌不断,人才辈出,宋至清末,邓州走出了三名状元、六十一名进士。现当代名家丁声树、韩作黎、姚雪垠、二月河都曾在花洲书院读书求学。难怪范仲淹当年曾赋诗花洲书院鼎盛之状“春风堂下红香满”,范公的弟子中有张载、韩维等不少佼佼者,包括他的官居宰相的儿子范纯仁。
花洲书院依旧安好,游人络绎不绝。青石大牌坊横跨护城河上,康熙御笔题写的金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熠熠生辉,范公的清瘦雕像精神矍铄,勒石刻墙的《岳阳楼记》清晰入目,春风堂、文会堂、大成殿、春风阁、凌云阁、三贤阁、藏书阁等依旧春风正浓,花香四溢。春风堂前,范公曾经植桂的地方,生长着一个高大桂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前度我来,丹桂飘香;这次来访,华盖亭亭。睹物思人,范公好似并未走远,他的人品光耀千秋,他的佳话流布四海。
他与滕子京共事多年,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滕子京遭贬岳阳,政绩卓著,重修岳阳楼,请老上级兼好友范仲淹记此盛事。范仲淹虽未去过岳阳,但听佳音,兴致勃发,秋夜闻雨,浓墨健笔,一挥而就,一篇名记就此诞生。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流传后世,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其传达的家国情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寓情于景,情由景生,论因景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公结合自身经历、触景生情、发自肺腑的由衷感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历经人生悲喜、仕途坎坷后的初心不改。
范仲淹的忧乐观并未过时,在当今社会仍需提倡并发扬光大。无论什么时候,家与国发展到何种境地,为国分忧、为民解忧的情怀都符合家国利益,顺应百姓需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国才有家,国好家才安。”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对此深有感触,她的词风在南渡后一改花前月下、夫唱妇随,洗尽铅华与脂粉气,变得苍凉沉郁、寄慨颇深。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培育像范仲淹一样的忧乐观,忧国忧民,不忘初心。要居安思危、见微知著,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为国育人选人,夯基固本,不能一味耽于眼前繁华,只图政绩,忽视根基,只求显性,不顾长远。
政声人去后,百姓闲谈中。常怀范氏“忧乐观”的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身在何地,处于何种职位,工作都不会掉地上,因为他心中有家国,胸中有人民。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国事民事,都不是小事。忧乐天下,也从不过时。(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