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用行动对照初心 用担当书写使命

2019-08-27 15:11 来源: 周口市纪委监委

在淮阳县鲁台镇,只要一提起崔庆余,大家立即称赞说:“他是天底下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大好人。”

崔庆余1929年10月出生在淮阳县北小关的一个贫农家庭,长大后,他跟随刘邓大军入伍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1949年6月,在解放大西南战役中,他荣立战功并火线入党。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这百十斤属于人民,一生由党来安排。”从此,他把一切献给了党,他的初心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共产党员就该这个样

1952年,部队决定让他复员,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到地方当了一名防疫员。1963年,淮阳县最偏僻的鲁台镇卫生院院长调走了,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崔庆余听说后主动找到组织请缨:“我是党员,这个担子我来挑。”任鲁台镇卫生院院长后,鲁台卫生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这一干就是20多年。

1989年离休,作为一名离休老干部,崔庆余本可以享受天天伦之乐和人间清福,但他仍然坚持发挥余热,崔庆余办起了家庭病房,家里整天人来人往,板凳上坐的,床上躺的,地上蹲的,旁边站的,到处都是病人。可崔庆余扎针不收一分钱,到了饭点还会留病人吃饭,所以常常有人夸他,这个时候崔庆余就说:“共产党员就该这样!”

崔庆余对党的感情是任何词汇都不能表达的,只要一提起毛主席和共产党,他总会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每月发工资的第一件事除了给老母亲的生活费,就是按时交纳党费,并且党费随着工资涨幅而增加,从10元至100元,再到1000元不等。他说:“吾生幸有两个娘,一是妈妈二是党。”

1989年,他离休组织补助他2000元钱,他一直没领,鲁台卫生院催的次数多了,他除了用400元为孩子购书外,其余全部作为党费上交。2016年8月,80多岁的崔庆余或许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他从银行取出多年积蓄的1.4万元,从中拿出一万元作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党费,交给鲁台卫生院党支部。

艰苦朴素发挥余热

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崔庆余身上拥有一个“最讲究”与“最不讲究”的特点。他“最讲究”的是艰苦朴素。五六十年代,夏天,他时常穿着用麻绳拴的鞋子,平时连瓜子和糖块都舍不得吃,更不用说油条和包子了。“最不讲究”的是吃与穿,他每月给老伴生活费从几十元到300元,最多不超过500元。没办法,老伴只好到处拾柴草烧,拾麦穗、红薯等粮食吃。老两口烧水做饭一辈子没用过电和气。他一把藤椅一坐就是几十年,一把扇子一用就是十几年。

但,崔庆余最善于发挥余热。崔庆余用工资开办了一个农家书屋,让群众免费阅读,崔庆余每年还坚持为鲁台中心小学学生订阅报刊杂志,仅此一项需要花费将近4万元。此外,崔庆余还义务为鲁台镇80多家报纸征订户承担投递报刊任务,一干就是30多年。仅此一项,有人说崔庆余就走了12次长征路。

崔庆余每月的工资除了用于党费和生活费外,其余几乎全部用来订报买书,先后投入40余万元,各类书报杂志两万多册。

不留家产留好家风

崔庆余一生有三个子女,大儿子为了生计,白天捡破烂怕别人说三道四,所以,只好利用晚上捡。一次捡破烂回家,差一点没被车辆撞死。唯的一女儿,在鲁台卫生院上班两年,人员精简,身为院长的崔庆余第一个让女儿“下岗”。当时女儿很是想不通,他向女儿解释:“你是院长的女儿,单位人员多,收入少,为让其他人吃上饭,你不下岗谁下岗?”二孩子在无依无靠下,不得不与妻子外出务工。

就这样,崔庆余在世时,没有安排一个子女上班,没有为子女购买半间房屋;离世后,也没有为孩子留下一点遗产,没有给老伴留下一分钱存款。他们都说:“父亲虽然没给我们留下一点家产,但他却我们留下了一个好家风。这就是,做人诚信,自食其力,勤劳致富,奉献社会。”(淮阳县纪委监委  赫健茹 王宜楠)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