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早朝之后,独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加开了一个三人组的倡廉反贪会,中心议题是讨论“谁可使掌宪”的问题。二杨经过深思熟虑后,异口同声推荐一人,宣宗大喜,于是提拔时任通政使的他为都察院右都御史。这个人就是顾佐。
顾佐(1376-1446),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历任知县、监察御史、南、北两京府尹、通政使、都御史等职。因每天入内廷办公,他都独处在一间小夹室内,非议政不与官员们群坐,所以时人又称之为“顾独坐”。
风雨仕途守廉心
顾佐初入仕途,被授予庄浪知县。上任前,其父训诫他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顾佐到任后,谨遵父亲教诲,秉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公正护法,实心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史书对其有“廉能有惠政,民颂其德”的评价。永乐四年(1406年),顾佐擢升为福建道监察御史,“守正嫉邪,不激不随,人称真御史。”永乐十年(1412年),顾佐担任江西按察副使,“莅事勤敏,威望尊,号令严,奸黠闻风遁跡,声名大振”。永乐十四年(1416年),顾佐被召为应天府(今南京)尹,在任期间“刚棱不挠,吏民畏服,勋豪贵戚为之敛手,政声赫赫,议者谓类包孝肃之知开封。”永乐十八年(1420年),顾佐继任顺天府(今北京)尹,权贵们嫌他办事认真,不徇私情,不久便以“贵州新入版图,必得公勤廉干之人,以司风纪,振肃抚绥”为借口,让他出任贵州按察使。宣德年间,顾佐曾多次遭遇心有不轨之人的诬陷,但因其始终能坚守廉心,以刚直置身于官场之中,深得皇上信任,所以每次都能够洗刷冤屈。
铁面执纪惩贪庸
宣宗即位之初,“贪官污吏,遍布内外”,其中都御史刘观堪称贪墨之最。“风宪所以警肃百寮,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不肖御史差出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
顾佐执掌都察院后,果然不负众望,不折不扣履行职责,严格执法,不避权贵。他一到任,便大刀阔斧,拿出“刀刃向内”的担当与魄力,制措施立标准,首先对本衙门的各道御史进行考核,无论在职,还是“公差、给假、丁忧者”无一例外。一月后,结果出炉,监察御史严暟、杨居正等13人贪淫无耻,污名尤甚者有张观、王成等8人,贪污不律者有7人,不达政体者1人,不谙文移者1人,老疾者2人。最终“贪淫不律者,发辽东各卫充吏终身,不达政体者,降县典史,老疾者罢为民。”
在内部整肃结束之后,顾佐又率领众御史配合吏部开展了一场反腐正风的活动,上奏弹劾“不肖者”二十余人。同时,又提出了禁用歌伎、严厉惩罚嫖娼官员等建议,纠正了永乐末年以来官场的奢靡淫乐之风,一时间,“旧习一变,宿弊为之一清”。
自此,顾佐每年对各道监察御史考核也成了惯例。正统元年(1436年),顾佐考得不合格御史十五人,其中御史毛宗鲁、王浚等七人素行不立;邵宗、章杲等法律不通;张璘、张庆等老疾不任事。这十五人之中,其中包括任满九年,已被吏部考核通过的邵宗。
荐才恭贤固国本
针对空缺御史的补员,都御史顾佐非常谨慎,在坚持“廉能者上”原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以“端谨”为先、兼须“才猷”的标准进行筛选。进士邓棨等十四人、监生程富等十一人、听选教官方端等二十人,经综合考量均为“志操端谨”之人,顾佐便推举他们为御史候选人。虽是自己所推荐之人,但为进一步详加考查,顾佐仍继续推行御史候选人到各道实习三个月的观政制度。在观政期间,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把候选人按上中下三等进行分类,“上中等俱为监察御史,下等再历三月,考其贤否。”
顾佐交友也非常谨慎,不仅能自觉净化自己的朋友圈,而且对正直廉洁之人,很乐意与他们亲近,且从不吝啬对他人的鼓励之语。据史载,监察御史王文因“持廉奉法”,被他翘指以赞;“(佐)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顾佐担任都御史时,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唯独对于谦很客气,褒誉有加,也乐意与他交往,因为他认为于谦的才能和品德都超过自己。
正统十一年(1446年),致仕在家的顾佐去世。在30余载为官生涯中,顾佐无论身居何位,肩担何职,都能恪尽职守,刚直不阿,激浊扬清,因此他也以“一字丹心雪白简,四朝元老照冰壶”的赞语流芳千古。(太康县纪委监委连韶光岳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