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改过”的前提条件首先要“知过”。“知过”既可来自于外部监督,也可来于自检自省。回溯历史,自检自省知非改过的典故屡见不鲜,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借鉴。
早在春秋时期,卫国的蘧伯玉就是一个善于通过自检自省的方式知非改过的高官。据史载,“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知非改过,克己以修身,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蘧伯玉每天都在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到了五十岁,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与自己的不足。正是这所谓的“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成就一段千古佳话,蘧伯玉也留在了历史记忆的深处。
只有持久地与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或问题作坚决地斗争,知非改过,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净化自己、完善自己。明代思想家袁了凡为官之时,每天坐堂审案前,都将一本名为“治心篇”有空格的小册子放在桌上,坚持把自己所做的“善事”、“恶事”都记录在册,用“功过格”的形式进行量化,每行一善记数,每有一过退除。到了晚上,无一例外地自检自己的言行,这样日积月累,计算功德总数。通过这一方法,袁黄自律自省,规范行为,达到修养自我,完善人生的目的,也正缘于这样的知非改过,袁黄一生从政、著书都颇有建树,并深受百姓爱戴。
清代封疆大吏曾国藩一生秉持“择善而固执之”的知非改过的理念,用日记的形式,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真正做到“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也正是通过这种长久的躬身自省,严格要求,监督自己在没有人督促情况下的作为,克制内心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最终以“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留名青史!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便是圣贤之徒矣。”作为党员干部,理应从古代为官者“知非改过”的典故中汲取有益营养,以持久的“日日知非,日日改过”的精神,自觉对表对标,检视反思突出问题。同时,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找出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的差距,列出负面问题清单,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不断自我革命,自我检视,加强道德修养,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太康县纪委监委 连韶光 岳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