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立春的由来和习俗

2021-02-10 14:07 来源: 周口市纪委监委

在周口,过了立春日,新的一年才算正式开始,立春这天,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民间俗称“打春儿”。

迎春,是群众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这项活动。

早在周朝时,在豫东一带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跳着云翘舞,舞着羽毛仪仗,隆重举行迎春仪式,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天子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庶民也受这种活动影响,使之成为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拜春”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这种“拜春”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立春的前一天,母亲要给幼小的子女左衣袖上缝上布公鸡。因鸡谐音“吉”,寓意吉祥如意。

在过去的周口,一些牛王庙或牛王寺就是民间打春时祭奠“春牛”的地方,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现在,周口民间还有祭“春牛”的习俗,就是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在立春前一天,由一个身材高大的后生扮成“芒神”,手执杨柳枝赶着耕牛,大家载歌载舞,表示迎春。

立春吃春饼也是周口的立春习俗之一,俗称嚼春、咬春或者尝春,立春吃春饼有迎春的寓意。

春饼薄如蝉翼,即用稀面在平锅上抹一下,摊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叫春盘)。春饼、春卷是人们心目中是春的象征。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就是吃个热乎劲儿。(商水县纪委监委 华伟 付海水)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