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穿越时空的清廉之光

2025-01-03 16:31 来源: 周口市纪委监委网站

拂拭斑驳古碑,

览其德辉犹存,

千年包范之迹,

赫然留题其间。

惊鸟绕匝于中庭古柏,

犹畏其霜威凛然,不敢栖息。

瞻仰包公,乃吾夙愿。近日有幸赴开封工作交流,终得偿愿。

包公祠静谧地坐落于开封城内的包公湖畔,湖面波光粼粼,映照着祠宇的庄严。大门高大雄伟,门头上“包公祠”三字苍劲有力,正气浩然,威严十足。祠内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及碑亭组成,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东侧灵石苑,石雕与水榭交相辉映,典雅别致。

祠内陈列着包公铜像、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以及龙、虎、狗三口铜铡等文物史料,令人肃然起敬。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乃北宋一代清官,历史上被广誉为“包青天”。他三十九岁出仕,六十四岁卒于任上,为官二十六年,始终如一。

立于包公铜像前,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圣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包公一生光明磊落,凡事皆以民为本,致力于将民众之事办好、办成、办到位。

他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无论其位高权重,一旦发现不公,必加弹劾。如宋仁宗时期,张贵妃之伯父张尧佐,由知县骤升至三司使,手握行政、财政、军政大权,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贵。包公却多次弹劾其不法行为,直言不讳:“张尧佐凡庸之人,徒凭宠私,骤登显位,是非颠倒。而尧佐洋洋自得,不知羞耻,实乃此辈。陛下何故庇护尧佐?上违天意,下悖人情,实乃危亡之兆!”宋仁宗不以为意,包公又连上两疏,再三弹劾,反复陈词:“宋社稷至重,用人至急,安危系焉。”在皇帝面前,包公据理力争,唾沫飞溅,竟溅得皇帝一脸,使宋仁宗尴尬万分,不得不罢免张尧佐。

凝视着龙、虎、狗三口铜铡,不禁想起“打銮驾”“铡国舅”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吾乡商水县古属陈州,“铡国舅”便是《包公下陈州》系列故事中最精彩的一章,也是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最生动的体现。陈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国舅安乐侯庞昱欺压百姓,抢夺赈粮,强征壮丁建造花园,致使陈州民不聊生。包公奉旨下陈州查赈,公孙策巧计得来三口铜铡,庞国舅派刺客暗杀包公,幸得展昭相救,并擒获庞国舅。经包公审明案情,终将庞昱送入龙头铡,陈州百姓无不感激这位为民做主的包青天。

包公为官,名垂青史,教育后代亦严格要求,几近苛刻。他特制“家训”,告诫子孙永保清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活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并命石匠凿碑立于东堂房前,以示子孙。故其子包绶、孙包永年步入仕途后,为官亦十分清廉,百姓评价不亚于包公。

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还是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凡有华人之处,包公之名皆被代代传颂。在民间,他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在官场,他也备受同僚和后任官员的敬重。

包公,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符号,还远渡重洋,进入遥远的法兰西、意大利等地,以连环画的形式融入异国文化空间,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千年以来,包公与罗宾汉一样,始终活在中国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中,这一点从无数电视剧的改编中便可窥见一斑。”这是法国FEI出版社官网上对《包拯传奇》这本法国连环画的介绍。

离开包公祠,望着阳光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潮澎湃:我们身处这美好的时代,更不能忘却包公精神的重要性。包公作为一个时代的楷模,他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张杰 王明见)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