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一个月好几千块退休金,不愁吃喝,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很幸福。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守廉洁初心,永远跟党走!”
李俊民,1932年出生于沈丘县槐店镇,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00师,后改编为炮兵63师;1951年3月入朝作战。
当时的朝鲜半岛天寒地冻,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对每一个入朝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漫山遍野都是雪,走着走着,脚就被冻得没有一点儿知觉了,睡觉也在雪地里。”李俊民老人回忆说,有一天,他的脚和鞋冻在了一起,鞋怎么都脱不下来,最后用刀子把鞋割破,才把脚从鞋里取出来,一看,脚都冻得发黑了。
“每个战士的情况都差不多,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心怀祖国,一心想把侵略者赶出朝鲜。”李俊民老人说。
志愿军入朝后,立刻投入了战斗,但那时中美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严重不对等。志愿军不光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供给也与美国差距很大。美军官兵穿着兜式防寒帽、羊毛内衣、毛衣裤,外套外面还有防风雨登山服,战斗长筒靴内有两到三层羊毛鞋垫。
“敌人的优势是有飞机支援,所以我们就不断挖坑道,千方百计缩短和敌人的距离。”老人回忆说,当时敌人不断轰炸志愿军阵地,战士们吃、喝、拉、撒、睡都在坑道里,每次轰炸过后,大家脸上都是土,完全认不出彼此是谁。
为了躲避侵略者飞机的轰炸,部队总是晚上行军,白天进入山林隐蔽,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在当时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为了阻断供给到志愿军部队前线的食物和武器弹药,美国不断炸毁铁路和桥梁。故而押运物资的任务十分危险,随时都有被美国飞机轰炸的危险。
出于安全起见,李俊民和战友白天休息晚上驾车,而且还不敢开车灯。气温低下,冰冻路滑,他们随时都有掉进悬崖的危险,所以车速几乎是“爬行”,150多公里的路程,走上一夜才到达后方领取物资处。
“黑夜行军,美军飞机扔照明弹,照得那地下呀,一根针都能看见。美军一扔照明弹,我们就往公路两边一趴,隐蔽起来了。”李俊民回忆说,执行任务时,压根没想到能活着回来,美军的飞机到处扔炸弹,经常有志愿军战士被炸死炸伤。
由于李俊民和战友们多次圆满完成了物资弹药的运输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俊民回到地方后,从事财会工作。但他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廉洁本色。(沈丘县纪委监委 王向灵 刘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