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成员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从政、廉洁用权,构筑反腐倡廉家庭防线,以良好的家风带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根本好转,扶沟县纪委自10月上旬开始,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寻找“最美家规家训”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活动开展有依据。一是主题鲜明有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精神内涵,明确了寻找“最美家训家规”活动的主题就是“树良好家风,促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同时,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等形式,邀请专家,对什么是家风家训,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家风家训的遗存、传承的现状、家风家训的文化渊源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在寻计问策中,进一步明晰了家风家规家训的建设和传承。二是步骤环环相扣。活动分为征集、提升、深化、教育展示、总结推广五个步骤进行。其中,征集阶段要求各个乡镇从本地名门祠堂、老宅匾额、楹联、碑刻,从宗谱、族谱、家谱,从乡规民约、口口相传的典故里,挖掘整理一批先贤望族、古今名人的家训、家规、家书和家风故事。三是活动氛围浓厚。在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慎独、慎微、慎始”等党性修养的同时,在县电视台开辟“再说好家风”专题节目,在“两微一刊”(“清风扶沟”微信、微博、杂志)开办专栏,要求共青团、县直工委、妇联、教育系统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家庭成员书写“廉政心语”和“清廉寄语”、“我的好家风”主题征文活动、“家规家训伴我行”演讲赛、“清惠之风廉动扶沟”家规家训书画摄影作品展、家风主题党课等活动,切实加强与领导干部家属的联络沟通,营造共筑好家风的浓郁氛围,引导和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二)家规家训有源泉。一是有历史文化“源泉”。扶沟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扶沟县志》开篇就清晰地记载着扶沟人具有“乐诵读、勤耕织、俗善良、讲诚信、励家国”的特点,“一母三进士”、“程门立雪”的动人故事在扶沟广为流传,大程书院等古建筑群目前依然保存完好。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扶沟人的性格形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扶沟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扶沟人家风家规家训形成的“源泉”。二是有红色基因“源泉”。比如,扶沟县柴岗乡的塔湾村,从这里走出了许多革命先驱,它是扶沟革命的摇篮,被称作是扶沟的“小延安”。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作官即不许发财,为做事而做官”引发的“鸿昌”精神,仍在激励着扶沟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奋勇向前。大李庄乡“一家双烈士”张福林母子的革命精神,是其后代“为国做事、为家守廉”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是有现实生活“源泉”。为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新时期孝道理念,推进家庭美德建设,2003年初,韭园镇就提出“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理念,以“孝子孝媳”评选活动为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推动社会风清气正。该镇已连续14年开展了“孝子孝媳”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婆媳、夫妻、姐妹双入选的例子很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在周边县、市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同时也是扶沟县纪委开展廉洁文化进农村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廉洁齐家有成效。一是体现了“一把手”带头。各单位“一把手”率先垂范,先行一步,结合个人实际和家庭情况,与家庭成员深入交流家风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朴实、可行的家规,用好家规提醒自己及家庭成员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家规内容由家庭成员共同商议完成,既融洽了家庭关系,也使家规更具约束力,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二是突出了家风建设“从娃娃抓起”。扶沟县各个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家风活动,比如,“家规课堂”、家规诵读、朗诵比赛、演讲赛、主体班会、《树良好家风——致家长的一封信》、“我家有儿初长成,家风家训伴成长”亲子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把历史上的家规家训、名人的事迹、身边的好家风等等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三是主动融入了“生活传承”。党员干部组织家庭成员,自觉在茶余饭后主动阅读中华民族优秀的家规家训,比如,《曾国藩家书》、诸葛亮《诫子书》、欧阳修《悔学说》、《包拯家训》等,并进行探讨分享读后感。使党员干部及其家庭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了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了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