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还是那个村,塘还是那个塘。
9月7日,走进沈丘县白集镇刘楼村,一尊“清风苑”石碑掩映在天蓝如洗、葱茏树木中,一首欢快的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透过喇叭播向四方。
“你听听这音乐,再看看这路、这水、这花草、这石碑、这游人,原来这是‘废坑塘’,县纪委监委把它改造成‘清风苑’后,这里水清了、鱼多了,荷花开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78岁的原村干部、共产党员闫钦兴久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刘楼村原为国家级贫困村,全村1887人,1178亩耕地。村里两个坑塘、两条沟渠,水域面积达130亩。八十年代,由于该村一部分村民从事皮革加工,留下了“后遗症”:坑塘、沟渠水臭了,鱼死了,荷无了,鸭子不下水了。慢慢地,“废坑塘”成了“垃圾塘”“闹心塘”。
“废坑塘、废坑塘,看到废坑塘想骂娘。”村民们用“顺口溜”道出了心里的苦衷。垃圾堆满坑,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蝇子满天飞,“废坑塘”成了干部群众心里的“硬伤”。
2017年,在脱贫攻坚、文明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作为对口帮扶白集镇的县纪委监委,作出了把“废坑塘”改造为“清风苑”的规划。
县纪委监委、白集镇政府通过项目支持、政府投资、社会捐赠等方式,投入资金380万元,对村南两个坑塘,村东两条沟渠进行“打包”改造,设计了清风苑、园林、步道、廊道、红色故事亭等,实施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并融入红色和廉政教育基因,一个个“孝、善、廉、正”小故事,让游人流连忘返。
水清了、荷香了、心顺了,刘楼村人脱贫致富的劲头更大了。村党支部因势利导,理顺出“党支部+合作社+种养加”的经济发展路子。
“我这个平菇棚是政府帮建的,面积11个平方,一年能收入2.8万元哩!”村民闫永涛正忙着采摘平菇。
白集镇纪委书记程艳领介绍说,该村共有这样的“扶贫棚”34个,年收入40多万元。在种植平菇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牵头发展“菊花经济”,连片种植菊花200亩,统一提供“幼苗、管理、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让群众欣赏美景的同时,共享“菊花经济”带来的红利。
种植业前景向好,加工业风生水起。“在这里穿套管,一个月能收入2800元。活不累,还能回家做饭。”在村口的森晟电子车间,赵雯雯和十几个农家妇女忙碌着,每个人的脸上荡漾着喜悦的笑容。
该县纪委监委负责人介绍说,“废坑塘”“废水沟”改造后成了“致富塘”“游乐园”。村民们在这里养鱼、养鸭、种植莲藕,现在水中的草鱼大的有三四公斤了。为确保改造后的坑塘、沟塘永远清澈下去,镇政府即将在刘楼村建造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3.6亩,既能保证全镇及周边乡镇的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又能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
夜幕降临,塘灯点亮,“清风苑”乘凉的村民越来越多,广场舞曲《荷塘月色》伴着村民们的笑声在空中悠扬盘旋,和着水面粼粼波光及鸟鸣声,奏出一首首从容悠扬的小夜曲,在刘楼村上空久久回荡……(沈丘县纪委监委 王向灵 刘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