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时候,我这本子记得密密麻麻全是开会记录,现在改成了村民走访手记。”商水县郝岗镇郝内村村干部翻开笔记本笑着说道。这个细微变化,正是该镇纪委开展基层减负专项整治的生动缩影。
“过去镇里开完会,回村还得再开传达会,村干部就像‘会议搬运工’。”提起曾经的文山会海,郝岗镇肖停村村党支部书记直摇头。商水县郝岗镇纪委在调研中发现,个别部门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怪圈,某村一个月竟收到18份会议通知。该镇纪委随即开出“瘦身药方”:建立会议审批“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推行“无会周”,要求业务培训会不得超过90分钟。如今走进镇政府会议室,电子屏上滚动着“本月已召开会议6场,同比减少45%”的实时数据。更令人欣喜的是,腾出时间的干部们组建了27支“流动服务队”,半年解决了农田灌溉、路灯维修等民生问题107件。
“上午报党建工作,下午报宗教工作,手机里6个工作群同时@我。”郝岗镇后沈村网格员的吐槽,揭开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盖子。该镇纪委在专项整治中发现,7个部门要求重复填报相似数据,随即带着问题走访,推动建立“村级数据共享”,村干部用省下的时间搞起了便民服务。郝岗镇大路李村党支部书记把精力投向电商助农,帮村民卖出2万多斤滞销金丝黄菊和辣椒,卸下包袱的基层干部重新焕发活力。
减负成果如何长效保持?该镇纪委打出制度“组合拳”:设立“基层减负观察点”6个,选聘27名“减负监督员”,干部群众对减负成效满意度达93.7%。正如郝岗镇纪委书记在基层减负工作动员会上所说:“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要让干部们把‘累点’变成‘亮点’,把‘压力表’转为‘动力源’。”
这场持续深入的减负行动,犹如久旱的及时雨,滋润着基层治理的沃土。当干部们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当群众看见党员干部更多出现在田间地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民服务的初心,正绽放出新的光彩。(胡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