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是我们灵魂得以栖息的“梦想远方”。
琴,位于四艺之首。既有文人雅士的高傲,更具清廉素洁的品格。
北宋时期,地方官赵抃去蜀地成都赴任,随身行李就是布袋中的古琴与竹篓里的白鹤,其他就是两袖清风。宋神宗听说赵抃的行李如此简单,十分赞赏他的为人,希望他到任后精兵简政,廉洁奉公。赵抃不负众望,政绩斐然,被广为传诵。
明朝卫辉府小潞王朱常淓是“牧野文青”的杰出代表,他斫的琴,至今被人们称道。广义上来讲,“潞王琴”属于古琴。古琴艺术从诞生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2003年,通过各界人员的共同努力,古琴成为继昆曲之后,中国第二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谈潞王琴绕不开卫辉,说卫辉有关潞王琴的文化和传承,不能不提赵洪彬。他和潞王琴的渊源,是从童年开始的......
赵洪彬小时候住在卫辉市汲水镇德南街。彼时临街的房前,种着一棵棵两人都抱不住的梧桐树。父辈们对他讲,这些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当时的潞王为制作古琴才种的梧桐树。这是赵洪彬记忆中最早听到的关于“潞王与古琴”的传说。
2005年,赵洪彬在新乡学院参加在职大学学习,原新乡学院中文系主任樊荣老师对他说:你是卫辉人,又在文化系统上班,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潞王琴,写一篇论文。从那时起,赵洪彬便开始收集关于潞王的相关文献资料。
从2008年赵洪彬和其他潞王琴拥趸者,开始正式申报非遗项目潞王与古琴的传说,到2010年新乡市政府批准立项,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如今,赵洪彬正在为“潞王琴”申报省级非遗项目而努力。
随着对潞王琴的深入研究,赵洪彬想要“复原一张潞王琴”的愿望愈加强烈。经过几次失败后,从2016年开始,赵洪彬与河南省古琴研究会会长罗苏理,一起研制潞王古琴的制作工艺,并在2018年底成功复原和仿制了新乡平原博物院64号潞王古琴(现实物陈列在卫辉市洪莉轩琴馆内)。
几近失传的潞王古琴终于得以重现尘间,这是“潞王琴”传承人一种朴素又执着的信念。为了琴音不断,为了文化传承。
如今,在传统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乐”有了更多生存的土壤,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清廉之风亦随之浩然长扬。(范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