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四年期,弹指一挥间,从2016年4月26日我从辉县市纪委监委到高庄乡土楼村驻村扶贫至今,已经1400多天。抚今追昔,从事扶贫工作的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是自己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时光,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之前听说过土楼村是个穷村,但身临其境,我才真正知道到底有多穷:雨天出行难,饮水半桶泥,庄稼靠天收,电压常不稳,有时甚至连电风扇都带不起来。这样的省级贫困村,无村集体经济收入,无发展大户和带头人,收入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
“第一书记”官虽小,但责任重大,身前是贫困群众,身后是组织重托。我摸清村里的情况后,认定只有把准了穷脉,找准了穷根儿,才能治好穷病。于是我先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和群众打成了一片,但也听到了“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走走看看,搞个形式,为日后提拔捞资本”的风言风语。在鼓励群众参加450万元的光伏扶贫项目动员会上,我费劲口舌,村民们却大都无动于衷。
墙,推翻了就是桥。把工作干到群众的心坎里,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与支持。我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架设自来水管道20000余米,解决吃水难;硬化道路186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230盏,破解出行难;新打机井2眼,解决浇地难;更换6台大功率变压器,升级改造老化线路,解决用电难。群众的心,拢起来了。
要成为村里人的主心骨,先要练出走千家访万户的铁脚板。我和驻村队员们,“白加黑”“五加二”,一家一户走,田间地头问,走遍了全村420户1650人。“段建新,49岁,因病致贫,缺资金;睢建庆,49岁,女儿睢骄扬,考上大学,缺学费……”贫困户一一建档立卡,共38户106人。他们生活的窘迫与无助,常令我触景生情,感同身受,话到伤心处,也禁不住潸然泪下。我下定决心,必须要改变他们的困难处境。
如何兑现“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一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土楼村靠什么发展呢?丘陵地带的贫瘠土地怎样长出金疙瘩,黄土地怎样变成聚宝盆?……38家贫困户,38份沉甸甸的责任使我心绪难平,辗转反侧,寝食难安。
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人提议引进短、平、快的香菇种植项目,但当即就有人反对,认为没有资金来源,没有标准菇棚,没有技术支撑,没有销路可走,在市场上很难打出品牌。但机会是绝不能轻易放过。我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商议,带领农业、农办等技术部门和村支书、村委主任一道到安阳、郑州、原阳、山西等省内外考察论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土楼村种植业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确定主导产业与整体推进方案,选准符合群众意愿的种植模式,并进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同时争取各级各部门相关种植业项目资金120多万元,修建道路,成立合作社,举办3期技术培训,给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目前,土楼村已建成香菇大棚41座,共投资675万元,年产量600吨,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解决劳动力近百人,带动38家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实现了初步脱贫。而即将完工的全市试点村集体经济160.8万元资金项目以鹏宇香菇种植合作社为依托,在村南优先流转出贫困户土地20亩,新建高效香菇钢构大棚6座;新增烘干设备1套;新建冷库1座120平方米;新建50立方压力罐及供水设备一套;购买全自动装袋机一套;刺孔机两套。预计年产效益120万元,可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
点燃一盏灯,就能照亮一大片。土楼村脱贫致富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扶贫服务任期已满,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但不是如释重负,而是幸福满满。一个个工作场景,一个个精彩瞬间,令我刻骨铭心。
忘不了,和大家一道,绘制图纸、找水源、架设水管,全村群众用上安全饮用水的那种兴奋;
忘不了,和大家一道,废寝忘食、通宵达旦,趴在桌子上,蹲在地上填表的那种感动;
忘不了,和大家一道,殚精竭虑、克服困难售出第一批香菇时的那种喜悦;
忘不了,和大家一道,舍小家顾大家,母亲病床前戏谑说“我真想做你包的那个贫困户”时的那种酸楚;
忘不了,和大家一道,跑项目、争资金,乡亲们拿自家种的红薯、花生感谢时的那种幸福;
忘不了,离开土楼,挥手告别,大家难分难舍,乡亲们出村远送时的那种割舍。
回顾这两个春夏秋冬,回首这733个日日夜夜,当青春遇上扶贫攻坚,我可以自豪地说:“第一书记”这个光荣的身份,我没有辜负。现在,我还是土楼村扶贫帮扶责任组的组长,驻村和单位两头跑,但我乐此不疲,我一定要见证这里的乡亲们实现小康的幸福时刻!(侯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