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它坐落在古都开封城内的包公湖西畔。祠内花亭里有一口水井名曰“廉泉”,传说特别神奇:百姓喝了解渴;清官喝了甘甜;若贪官喝下去,则苦涩难咽似芒刺封喉,而且当场头痛欲裂,无药可医。唯一能够减缓病痛的偏方是:喝一碗狗尿……
廉泉以真实的存在,向世人展现着神奇的地方。廉泉的隐喻,集中体现了世人对真善美和假恶丑、对清官廉吏和贪官污吏所持的不同态度和评价。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崇廉尚德的文化“润物细无声”浸润滋养辽阔大地和心灵沃土。从汉至清,黄霸、魏征、包拯、海瑞、郑板桥……清官的形象,深入人心。及至新中国,涌现出的以孔繁森、吴金印、焦裕禄等为代表一大批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人物典型更是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原因就在于他们是真正“大写的人”,是“硬脊梁”。
中国革命的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破浪前行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党建工作、廉政建设“永葆党的肌体健康”密不可分。从1921年7月建党时的50多名党员,到“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468.1万个。”党的队伍空前壮大,这和敢于“自我刮骨疗伤”、“不断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密不可分。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都十分注重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最重要的方面廉政建设作为第一考虑,尤其注重党纪、党规和法治建设。从共和国“反腐第一大案”,到现在的“老虎、苍蝇一起打”, 真正做到从严治党,惩治绝不放松。只有牢记和弘扬“两个务必”,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走进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是新时期党内法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源泉,对今天党的建设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走进新时代,每一个共产党人应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不懈加强自身修养和淬炼党性,锤炼清正廉洁、忠诚担当的政治品质。
斯人远去,廉泉犹在。它是一口泉,世人除了“吟咏”,更应该走近“饮用”——当然,不仅是舌尖味蕾感官上的生理体验,更应当是一种精神世界上的追求:追忆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典型人物和故事,以廉泉为镜,以案为鉴,为自我和身边人上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常思一个个王朝初兴终灭的根本原因,常思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亡周期率之道。面对廉泉,感怀包公,追思一代伟人毛泽东和黄炎培“兴亡周期率”的“窑洞对”。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从“廉泉的不同滋味”中,汲取教训,有所收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外靠监督和制度,制约权力,堵塞漏洞;内靠初心和使命,增强免疫,渡化心魔。”从点点滴滴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心有敬畏、警钟长鸣和风清气正,为净化社会风气,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作出应有的贡献。
(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