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城市薛湖镇便民服务中心,闫庄村村民老陈头完成了采像登记,窗口工作人员笑着说:“大爷,农保系统已经同步更新,这个月就能补发养老金了!”手里握着新身份证,老陈头眉间的褶子都舒展开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说起老陈头这事还要从清明前夕说起,永城市委第一巡察组到薛湖镇闫庄村开展巡察调研走访时,一名满头银发的老汉拦住巡察组工作人员,颤抖着掏出自己和长女的身份证,声音中带着无奈和委屈:“同志,我这岁数活生生被‘砍’了十年啊!身份证年龄仅比俺闺女大七岁,这十年高龄补贴少领了,看病也吃亏啊!”旁边村民说:“老陈头属猪,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换户口本,登记错了。”
顺着这条线索,巡察组深入了解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错误却致使老陈头往返镇政府、派出所十几趟,材料递了又递,得到的却是“再研究研究”的答复。
“群众急难愁盼不能等!”巡察组当即组织镇分管领导、派出所所长、户籍警、村支部书记以及知情群众代表齐聚村室,协调解决问题。面对父女年龄的逻辑矛盾、邻居的证言,派出所所长当即表示,只要完善证据链,历史遗留问题可以“一事一议”,开通“绿色通道”;村党支部书记保证,次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补证明。
闫庄村这场“年龄纠偏”行动,没有就此结束。该镇就此事,研究制定了《历史遗留问题专项化解方案》,组织村干部每周三化身“民情接访员”收集整理历史遗留问题,安排镇派出所开设“疑难户籍流动服务站”到村开展户籍信息采集工作。巡察组工作人员回访时,该村党支部书记感慨万分:“这回算是明白了,只要真想办,就没有解不开的结。巡察组是真心实意给群众办实事!”
至此,巡察组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带着温度的记录。十年误差,看似只是数字之差,实则反映出民心之距。当党员干部真正将群众的“人生大事”视为自己的“头等大事”,那些“历史遗留”的难题,终会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化作“时代答卷”的生动注脚,书写出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王振海 朱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