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徐书记,你看这些梨树明年就进入盛果期了,到时候来观光采摘的人就更多了。”村民崔二国指着开满花的梨树,溢出幸福的笑脸。
2015年,我从郑州市纪委来到嵩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崔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崔坪村属于省级贫困村,村子离乡镇虽不远,但山村多数是山地林地,耕地面积仅1800余亩,而且都是石沙土质,粮食产量低,村集体无经济收入。
说实在的,刚到这里时,别说工作了,就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适应。夏天,蚊蝇和我结成了“亲戚”,一夜被蚊子叮咬的全身疙瘩,旱厕的臭气无法让人进入,开展工作时,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看法也需要长期磨合……面对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曾经处理疑难案件游刃有余的我一时束手无策。
来到崔坪村的第一个晚上,我躺在木板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按白天的情况来看崔坪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我该怎么把这些问题串起来一起解决?太难了!”我不由得翻了一个身,“我‘烦恼’的问题,也是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村里的情况才会改善,有了改善就离脱贫不远了!”我在心里暗暗为自己打气。第二天,我和其他两名队员通过走村入户、细排查、深调研的方式,对照上级各项帮扶政策,找门路,促落实。就这样,经过两年的努力,崔坪村83户29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7年实现了全面脱贫。在朝夕相处中,村民不再是工作计划上一个个需要帮扶的对象,而是今天刚送来自己家刚打的的玉米、明天主动缝补我不小心刮破的外套,处处关心我的家人们……
2017年11月,不知不觉中第一批驻村书记任职到期,我该回机关工作了。就在我带着不舍准备交接工作时,崔坪村的党员联名写信,两次到郑州市纪委请求我继续留任驻村书记。
我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要学豫剧《朝阳沟》里的栓宝,在农村再干它一百年!面对党员的挽留、群众的期望和组织的信任,我继续担起了驻村书记的重任。
通过我们的帮扶,群众脱了贫。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群众奔小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深知,靠外力实现的脱贫,有可能像手扶井绳,手一松就“出溜”了。啥时候能像井杆一样,能扶起来又能立得住,就不怕了。帮扶工作一定要肯下“绣花工夫”,不但要把贫困户“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让贫困户彻底脱离“穷窝”。
我们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后,对崔坪村制定了“长短”产业发展规划。“短”规划就是利用我们现有的石磨杂粮、艾草加工等产业保证贫困户即时有活干,能脱贫;“长”规划就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老百姓通过发展经济林、观光林、生态林,吸引郑州、洛阳的人群在周末和小假期来村观光休闲,真正把“绿色银行”开到百姓家门口,带动村民走上小康之路。
经过几次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的讨论酝酿,我们决定对村民土地进行流转,种植梨树,发展生态林果业。
说了算,定了干。为了不贻误农时,耽搁来年春上种植果树,我们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马不停蹄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争取早日流转土地,有的群众不愿意种植,自有他们的道理。村民邱结实就是其中的一户。
老邱家是个贫困户,他年龄大,身体又不好,妻子常年有病。“我这么大年纪,出去打工没人要,现在我好赖种点地,有粮食吃,种上树后,我吃啥?”老邱抛出自己的理由。
“老邱,你一亩地一年能打多少粮食?风调雨顺时或许还有盈余,要是遇到干旱天气,打的粮食还不一定够吃!你把土地流转出去,不用干活,一亩地一年能得到600元的流转费。再说,种上树后,你还可以在林地里打工,观光旅游的人多了,再加入合作社,经营民宿和农家乐,获得又一份收入和分红……”三重效益的叠加让老邱想通了,一下子把自家的1.5亩地全部流转出去了。
我和大家按照“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推动”的办法一户户地去做群众的工作,就这样,经过大家的努力,顺利地流转了土地1000余亩,打造千亩生态林生产基地。
春节过后,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们依然有序组织村民分散种植,不误农时,及时把果树栽种到位。放眼望去,朵朵雪白的梨花在春风中飘散,犹如片片雪花洒落在地,沁人的花香让人陶醉。
如今的崔坪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8.6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已超1.9万元,崔坪村也从过去的省级贫困村蝶变为省级生态村、省级集体经济试点村、郑州市级美丽乡村和登封市文明村。(河南省郑州市纪委监委 徐红炜 || 责任编辑 张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