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户刘俊栋家的羊舍里,山东省纪委、监察厅选派的“第一书记”马国柱正细心询问饲养情况。马国柱是省纠风办副主任,今年3月,他和其他两名同志,从委厅机关老干部处副处长李鹏等三位同志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分别担任“第一书记”,继续驻村帮扶委厅机关帮包村——相沟乡大结庄村、东结庄村和石家崖村。
和马国柱他们一样,在齐鲁大地广袤原野,活跃着省、市、县各级选派的2.6万名“第一书记”。他们秉持“群众第一”的情怀,帮扶1.8万个相对薄弱村和社区,用真情暖民心、以实干赢信任,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双肩扛重托,扎根到基层
“我志愿到贫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争做攻坚克难的先锋、引领致富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标兵,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已回省纪委工作的李鹏依然清晰记得,
作出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决策,缘于山东具体省情。目前,该省还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如何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让村民脱贫致富?
由此,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在山东拉开大幕:171个省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第一批选派的582名“第一书记”,分别进驻582个贫困村;各市、县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同时展开。
人下去了,还要保证心也跟着下去。为此,山东省作出了硬性规定。省委《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对基层单位原则上一包三年……不改变后进面貌,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实施方案》则进一步细化目标,提出力争经过三年的工作,实现村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的“五个明显”目标。其中,就包括“90%以上的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硬任务。
各省直单位十分重视做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专程到委厅机关帮包村走访调研,并三次作出批示,叮嘱“第一书记”:要突出“造血”功能,推动帮包村尽快脱贫致富,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突出党委帮包工作特点,在强班子、转观念、聚人心、促发展上下功夫……
解群众所怨,干群众所盼
看刘英凯满头满脸是汗,有人递过一条毛巾,说:“老刘,擦擦汗再干。”一看就是把他当自家人了。但最初,关系可没这么融洽。驻村第一天,刘英凯就被泼了盆冷水,一位村民说:“什么‘第一书记’,一沾就走的‘过山鸟’吧?”
群众之所以有疑虑,还是怕帮扶只是做样子、走过场。刘英凯没有争辩,而是开始了逐户走访,从牢骚中听所怨,从意见中找所盼。随后,一件件实事做到了村民心坎上:路面硬化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扬水站建成了,靠着大河却无水可用的难题解决了……那位说过怪话的村民感慨:“你哪里是‘过山鸟’,明明是俺村的‘花喜鹊’嘛!”
群众最盼望的是什么?就是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这固然需要“输血”,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造血”功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第一书记”们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帮包村长远发展上。
“马书记,咱村地少人多,就是把地翻个遍也刨不出几个钱来。你要帮俺们想想辙啊。”今年3月,马国柱刚到帮包村,就感受到了群众对致富的渴盼。
怎么办?“第一书记”就应当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马国柱走访发现,村民有一定养殖经验,而且周边饲料来源丰富。能不能养羊?和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一合计,都觉得这事能成。于是,在他的协调下,成立了富洋洋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第一批引进的1540只羊羔在养殖户们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这种羊一年能养三茬,一只就有200多元的利润。”对下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马国柱充满信心。
“第一书记”再能干,也只是一个人;一包三年不脱钩,总有一天要离开。群众还是希望有自己的“主心骨”、“带头人”。按照省委“抓党建促脱贫”的要求,山东省各级选派的“第一书记”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员强素质,努力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在莒南县相沟乡石家崖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李鹏先后组织村“两委”成员到县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到山东省政府旧址接受党性教育;从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入手,引导村干部既干事又干净;注重改善党员结构,新发展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结束了该村三年未发展党员的历史。
不做“过山鸟”,甘当“花喜鹊”。山东省各级选派的“第一书记”,坚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数据显示,“第一书记”们已帮助新建党组织569个,新发展党员5974人,培养后备干部1.8万人;引进致富项目7678个,新建和扩建修缮村级活动场所9235个,通路1.
一年基层行,鱼水情更浓
42个红手印留下了“第一书记”!在微山县采访时,这样的新鲜事吸引着记者来到新闻发生地——两城镇陈庄村。
原来,今年3月底,陈庄村村民发现,以前总能碰到的驻村“第一书记”、县房地产管理处主任祁宇波,有一周没看见了。一打听,才知道是帮扶期满回去了。“这样的好书记,说什么也不能让他走!”42位村民代表摁下了红手印,联名“上书请愿”。
为什么要留下祁书记?在“请愿书”上按过手印的陈宝夫说:“因为老祁心里装着咱们,办实事。”老祁为村里办了多少实事,村民心中有本账: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并争取来工程建设扶持资金8万余元;通自来水790户,修路
群众就是这样朴实,你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就认可你、支持你。
“在2012年度全省综合考核电话随机调查中,我们市群众满意度上升了3.14个百分点,排名前移了5个位次!”谈及此事,济宁市纪委宣教室主任狄俊清充满自豪。这一成绩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从2012年春季起,该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选派包括3378名驻村“第一书记”在内的7.3万名机关干部,对点联系全部6216个行政村。零距离交流、心贴心服务,群众满意度提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年基层行,鱼水情更浓。选派“第一书记”,同样是建设一支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干部队伍的需要。回顾一年来的帮扶经历,“第一书记”们的共同感受是提升了能力、砥砺了品格、锤炼了作风。
“一百个‘你好’,不如干成一件事好。”这是济南市纪委、监察局派驻商河县龙桑寺镇郑家村“第一书记”周俊浩的最深体会。刚到郑家村的一个晚上,在走访与70多岁奶奶相依为命的残疾女孩王丽时,周俊浩发现她家没有亮灯,一问,是因为电线老化跳闸了。他马上借来梯子,爬到布满蜘蛛网的屋顶,肩膀夹着手电筒,将线路修好了。“这干部不孬,是个干实事的。”一件小事让周俊浩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如今,他提出的每个设想都得到村民广泛支持,大伙都说:“听周书记的,没错!”
端起粗瓷碗吃吃农家饭,坐在板凳上聊聊农家事,挽起袖子来干干农家活……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山东省各级选派的“第一书记”正谱写着为民务实清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