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新闻上说咱们县脱贫摘帽了。张集村能有今天,真得谢谢你们的辛苦付出!大学毕业后,我准备回老家创业,做一个像您这样的人。”
5月9日这天,柘城县纪委监委驻皇集乡张集村扶贫工作队长林大伟收到这样一条微信,发信息的是张集村贫困户张付来在外上大学的儿子张浩然。
“林教头”是张集村群众送给林大伟的“雅号”。《水浒传》里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是农村群众津津乐道的人物形象。林大伟嗓门高,热心肠,学啥会啥,干啥啥精,时时处处做在前、带头干,颇有小说人物林冲的英气,因此,村里人慢慢就把他和林冲联系起来,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不知道是谁先起的头,张集村群众不分老少,见到林大伟都亲切地喊他“林教头”。
整理贫困户资料
读着张浩然的微信,林大伟不禁心头一热。在张集村,张浩然一家可以说是“难中之难”。张浩然还在上大学,两个姐姐是盲人,没工作;父母都有慢性病,没有劳动能力。“让他们家脱贫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村委会主任皇超德现在还觉得不可思议。
既然是来扶贫,那就要真扶贫扶真贫,就要从最难啃的硬骨头着手。2017年来到张集村,刚一接触到张浩然一家人,林大伟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脱贫。通过分析,林大伟认为,能不能脱贫,关键在能不能给张浩然的两个姐姐找到活干,让她们自食其力。
“那一段时间,大伟像着了魔似的,白天黑夜连轴转,停不下来。找企业,跑单位,问政策,为了解盲人就业情况,还亲自跑到了苏州。”县纪委常委王健介绍说。
好不容易找工作的事儿有了眉目,林大伟满心欢喜地来到张浩然家,没想到却吃了个“闭门羹”。老两口无论如何都不同意两个女儿外出学习按摩技术。
“孩子老在家窝着总不是办法呀!且不说现在吃不好,穿不好,将来要是你们老两口不在了,她们怎么办?”
老两口摇了摇头,没说话。
“政府培训,包吃包住,还不收学费!”
“技术学成了,每月工资能拿到几千元!”
………
林大伟继续跟他们讲政策,帮他们算经济账。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一次说不通,我就来两次,来三次,直到同意为止。只要真心为他们好,他们就一定能感受到我的真心。”林大伟这样激励自己。
到张付来家做思想工作
暂时安排不了两个女儿工作,林大伟就马不停蹄的按照政策给张付来夫妻办理了慢性病诊疗卡,申请了残疾证;为张浩然落实了雨露计划补贴和上学期间享受贫困学生补贴和学生贴息贷款。一个个的帮扶政策,一次次的热心登门,一回回的苦口婆心,张付来夫妻的心结终于被慢慢打开。如今,张付来的两个女儿在苏州盲人按摩院务工,每人每月就有四千多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
“张付来家用上了空调和电冰箱,就像在张集村放了颗卫星,让群众看到了林大伟是真心为了贫困群众。也给困难群众上了一堂课,脱贫是可以实现的!”皇集乡乡长郭云说。
张集村现有农户570户,2862人,耕地面积2530亩,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贫困人口640人。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剩余的劳动力以种地谋生,个别农户有养猪、养羊的传统。全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脱贫不是等出来的,要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要用好党和政府的政策、资金、物质帮扶,想方设法发展产业,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在每周一次的扶贫工作例会上,林大伟说道。考虑到张集村有养殖的传统,林大伟把目光瞄向了养殖产业。
每周一次的扶贫工作例会
“当初,林教头提出让我们村发展养殖业,我是坚决反对的。前几年我们搞养殖,由于没有技术,又摸不透市场行情,亏损严重,几年都没有翻过身来!”养殖户张杰林说。
知道了群众的担心后,林大伟及时向县纪委常委会作了汇报,县纪委监委领导及时协调县畜牧局和如意养殖场,通过开展政府+公司+农户的模式对张集村养殖产业进行精准帮扶。
市场有了,技术有了,政府还兜底,张集村第一批搞养殖的贫困户很快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年底算下来,每户增收将近一万元。曾经被养殖坑苦了的张杰林,现在靠养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叮嘱养殖户做好夏季防病工作
“在俺们张集村,群众最服气的就是林教头,想啥啥成,干啥啥行!”85岁的张洪彩老人,提起林大伟就直竖大拇指。
如今的张集村村内通了水泥路,修建了标准化卫生室、公共厕所、景观绿化长廊、文化广场等设施,建立了扶贫车间,引进了300千瓦光伏发电站。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县纪委监委还捐资组建了锣鼓队、广场舞队,2018年,张集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虽然张集村脱贫了,但个别已经脱贫的群众还很‘脆弱’,收入来源不稳定,如果突发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极易返贫。脱贫不仅要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扶贫队讨论会上,又响起了林大伟那洪亮的声音。
走访脱贫户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如今的张集村里,依然活跃着林教头奔忙的身影。对他而言,张集村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里边满满的是割舍不下的亲情。
一起来看,张集村新貌
标准卫生室
村内通了水泥路
村内组建了锣鼓队
扶贫车间
光伏发电站
供稿:柘城县纪委监委文/图:梁东 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