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姬姓,名奭,周武王宗室,经历武、成、康三代,居官数十载,开创了“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其因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
西周时期,周武王去世后,因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为稳定周朝大业,周公和召公决定分陕而治(“陕”即今三门峡一带)。周公管理陕之东,主要防备殷商遗民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召公管理陕之西,主要开发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巩固后方经济,为周王朝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
召公勤政爱民、兢兢业业,经常巡行乡野宣扬朝廷德政、解决百姓危困。一次巡行中,地方官员要群众腾出房屋、烧茶备饭招待召公,他马上制止:“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便在路边甘棠树下搭了一个草棚来处理政务、听讼决狱,为百姓排忧解难。他渴了饿了就吃甘棠果子,累了就在甘棠树下休息。召公死后,当地百姓作诗纪念:“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诗经·召南·甘棠》),把对召公的礼赞化成“不伐甘棠”的风俗。
召公一生极富为民情怀,被誉为中国“廉吏始祖”。他崇德立德的理念、勤政爱民的作风、廉洁奉公的操守、忠诚为国的情怀,历久而弥新。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先贤、借古鉴今,发扬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厚植为民情怀,以百姓之心为心,切实为民谋利、为民尽责,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