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有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仅两米的窄巷——六尺巷。巷虽窄,但蕴藏其中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人。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桐城市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礼之用,和为贵。”中国是礼仪之邦,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六尺巷”则是这一传统的生动写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沟通交往。秉持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原则既能为自己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营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氛围。个体间的友善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生活的张力、调解社会的矛盾,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六尺巷故事中折射出“换位思考”的智慧同样适用于基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早在先秦时代,管仲就已经意识到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心的政策,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广大干部要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六尺巷智慧”已然成为基层领域的“工作法”,各级政府秉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准则,在社会治理中谱写了无数佳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六尺巷故事中的主角——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心胸宽广,让出三尺宅基地成就千古佳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样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当今世界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时代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展现大国的胸襟与气魄。“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在未来的道路中,中国必将以其战无不胜的大国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最强音。(马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