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着手在革命军队中探索并建立了党的组织。1924年秋,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建立了秘密的“中共特别支部”,这是我党在军队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实行“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并很快推广到全军。1928年7月党的六大《军事工作决议案》决定:“在各军队中成立党的支部和革命士兵的任何形式的团结,以便在一切部队中实行军事政治工作。”1929年12月,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和建军的方针原则,对健全党在军队中的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的组织,作了详尽的规定。
1930年,中共中央第一次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党的支部及团委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了军队连队党支部的性质和任务。1932年9月,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规定“支部在连队中起最高的领导作用”。1935年5月,总政治部在支部工作的训令中,对连队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领导作用作了说明。1944年,谭政在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政治工作纳入党的组织领导体系,由政治指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1948年2月,总政治部决定连队党支部由秘密状态转为公开状态,使得支部与群众联系更加紧密,也便于支部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同年10月,总政治部制定了《关于支部工作的条例草案》,规定支部委员会是连队的统一领导机关,连队重大问题都须经党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1954年以后历次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对连队党支部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领导方法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把“支部建在连上”作为制度固定了下来。正是因为党历来高度重视“支部建在连上”,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保卫国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坚强的柱石作用。
历史证明,“支部建在连上”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解放军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斗争实践中孕育并经过斗争实践检验的伟大创举,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鲜血凝成的伟大真理,是我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遵循的行动指南。
建强基层党组织是新时期落实“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迫切需要和根本要求
历史启示我们,“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的看家本钱和传家法宝,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好、发展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武装力量构成和基层建设情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支部建在连上”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才能确保“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根本制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日益加剧,必须重视从思想上建强支部,确保部队基层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思想建党是“支部建在连上”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建军,即使在环境十分险恶的战争年代,仍然坚持通过办政治培训班、抓思想政治教育、过党的组织生活,造就了一支铁心闹革命、永远跟党走的党员干部队伍,使不少过去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成长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高级指挥员,确保了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忠于党的人手里。今天,时代条件虽然变了,但坚持思想建党建军的原则不能变,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官兵精神高地,以理论的清醒确保政治的坚定,以思想的先进确保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高度自觉。当前,敌对势力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部队基层官兵和预备役民兵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基层党组织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打好反渗透、反腐蚀的主动仗。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提高基层理论武装水平,引导官兵扎好“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运用好《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等理论书籍,及时廓清官兵思想迷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整合运用好驻地红色资源,使其成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阵地。要深入开展学党史军史活动,深刻领会和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对党的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促使官兵坚定地不移地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