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文化|《镜鉴昭廉》——梁大成
2020-11-02 10:04 来源: 清廉南乐

梁大成,自幼家庭贫寒,上有祖父、祖母,中有父母,下有兄弟姐妹,一家 12 口人,以务农为生,十分艰辛。也就是这样一个家庭,造就了梁大成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的品格。而大成除勤劳俭朴外,还有一个嗜书如命的特点,十几年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在明崇祯二年(1630)考取了副榜贡生。

清顺治十三年,他被任命为临朐知县。这里地处鲁中山区,自然环境恶劣,本来就人烟稀少,又经过 20 多年的战乱,百姓苦不堪言,有的携儿带女逃往他乡,有的铤而走险,沦为盗贼,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他到了临朐后,只见县衙已成残垣断壁,破烂不堪。大堂里办公设施已被盗贼洗劫一空,上方结满了蜘蛛网,垃圾满地,老鼠窜来跳去,这哪里还是衙门,分明像一座没有人照管的土地庙。

出身贫苦农家的梁大成见到这种状况,并不觉得寒心,也不觉得有失一个县太爷的体面,反倒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激励自己,穷则思变,乱则求治,发愤图强。

他刚到这里,连口水都顾不得喝,立即把群吏、衙皂和杂役召来,了解情况,方知前几任县令都是因为受不了这里的苦,同时也没能力治理这里的乱,均得过且过,毫无建树,只等寻机另调别处,一个个像走马灯一样匆匆而去。群吏们七嘴八舌地嘟哝 :“你也混几天就走吧,这哪是人呆的地方!”

梁大成说 :“怎么不是人呆的地方?本县既然来了,哪有混几天就走的道理?本县到这里来,整的就是荒,治的就是乱,驱的就是穷。哪位要是不愿意干,可以各随其便,本县也不怪罪。愿意干的就在这里好好干,老爷绝不会亏待你们!”一席实实在在的大白话说得众人口服心服,一致表示愿为老爷效劳。

众志成城,说干就干。梁大成首先站起身来,摘掉了纱帽,脱掉了官衣,露出里面地地道道庄稼人的打扮,众人才知道这位老爷是个庄稼人,一定知道庄稼人的疾苦,也一定能替庄稼人办事,一下子把官与差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梁大成到任的第 6 天,大堂上挂起了一块匾,那上边写的不是“青天白日”,也不是“明镜高悬”,而是“拯救斯民”。

衙门外的明柱上贴了一副楹联,上联是:穷山穷水穷百姓穷则思变;下联是:荒田荒地荒草丛荒变良田。

没有锣鼓管弦,衙皂和公差们敲盆子敲碗,唱起了顺口溜:

乡亲们哪都来看,

咱县来了个大清官。

要开荒,要种田,

要把荒山变金山。

惩恶锄奸抓盗贼,

从此天下得平安

……

这一热闹,招来了不少围观的人,沉寂多年的穷山沟沸腾了,人们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看到了希望。

衙门外张贴了招抚流亡百姓的《告示》,把多年漂流在外地的临朐百姓招回故土,给他们发放生产农具和粮食种子,让他们开荒种田,植树造林,饲养家畜家禽。并逐级奏请皇上,对临朐免徭役,宽赋税,奖励农耕,休养生息。同时严保伍、勒乡兵,惩治恶痞,缉拿盗匪,稳定社会秩序,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经过他的精心治理,几年之后,曾经是一片荒芜的穷山沟,变得五谷遍野,牛羊满山 ;鲜果压枝,人安年丰。老百姓有吃的了,民情社风也焕然一新。

临朐富了,但梁大成仍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自己生活十分节俭,从不奢侈。当地百姓过意不去,时常向他送些土产让他贴补生活,但他一律谢绝。用他的话来说,我到这里来,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这里的黎民百姓,作为一个父母官,应视百姓为父母,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梁大成在临朐一干就是 10年,他从招流亡、劝农桑、稳定社会秩序开始,继而又办学堂、定婚丧假制,使临朐的面貌大变,深受当地黎民百姓的爱戴。由于梁大成治理临朐功绩卓著,后升为颍州知州,临朐百姓依依不舍,遮路叩谢,追送数十里。


责任编辑: 南乐县纪委监委
  • 版权所有:中共南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南乐县监察委员会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