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却不仅仅只有五千年。濮阳“中华第一龙”就有着六千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的事实,濮阳也因“第一龙”的横空出世而先后被命名为“中华龙乡”“中华龙都”。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门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引黄调节池”工地,发掘出了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用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做摆动状,似邀游沧海。其左用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虎啸山谷。此图案与古天文学“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的四象学说相符。在此墓东、西、北三小龛内各葬一少年,其西龛人骨长1.15米,似女性,年约十二岁,头有刃伤,系非正常死亡,像殉葬者。
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致石斧。
再向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银河繁星。其人乘龙虎腾空奔驰,非常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外,在三组蚌砌图案周围,还发掘出仰韶时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圆雕石刻人像残块,内容十分丰富。
龙是古代人崇拜的图腾,几千年来,人们把它视为权势与威严的象征,雕于梁柱,塑于墙壁,绣成龙袍,成了真善美的统一体,故有“真龙天子”“乘龙快婿”“望子成龙”诸多美称,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图案,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最早的,据科学测定有6500年,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次重大发现,轰动了全国新闻界和史学界。1988年《人民画报》曾用19种文版发行120个国家,国内主要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文物》《华夏考古》等都先后做了报道。
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龙的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美学史、宗教史、天文历法等都有重要意义。考古学家邹衡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1995年10月中旬,“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濮阳举办,在这次会议上,濮阳市被命名为“龙乡”。2012年2月“中国濮阳二月二龙文化节”开幕式上,濮阳市又荣鹰“华夏龙都”“中华帝都”两顶桂冠。(马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