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古代文明至今得以流传的唯一文明古国,这一奇迹完全归功于中国的方块字。对汉字起源与流变的追寻,一直是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孜孜以求的梦想。那么,中国最早的文字到底在哪里呢?
19 世纪末,安阳小屯村的剃头匠李成的腿上患了脓疮,疼得厉害,又没有钱买药治疗,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李成面对自己腿上的脓疮,突发奇想,想用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到处都有的“龙骨”治疗一下。他把几片龙骨放到蒜臼里捣碎,把粉末敷到疮上,以观疗效。没想到不久不但脓水被“龙骨”粉吸干了,而且不疼了。李成高兴之余就想为何不用“龙骨”给别人治病赚钱呢?他开始收集龙骨去卖。有个药铺老板遍查药典和《本草纲目》,终于查到了“龙骨”是爬行动物的化石,有防腐生肌的奇特疗效。于是,这家药铺就从李成手中大量购进“龙骨”。由于药铺的大力宣传,“龙骨”作为一种名贵药材闪亮登场,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899 年夏季的一天,居住在北京锡拉胡同的王懿荣患上了疟疾。一位老中医为他开的处方中就有一味“龙骨”。家人到菜市口达仁堂药店抓药回来,把药递给他看。他打开药包后惊奇地发现,那味所谓的“龙骨”上竟然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些符号。王懿荣从事金石学的研究,职业的敏感告诉他这些符号非同一般。于是,王懿荣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了达仁堂药店,问药店老板“龙骨”的来历。老板说这“龙骨”是从山东潍县人范春清那里购买的,据说范春清是从河南某地购进的。王懿荣要求药店老板再约范春清带药到店里相见。几天以后,范春清果然携带十二片“龙骨”到了药店。对此,王懿荣喜出望外。他仔细观看十二片“龙骨”上面的契刻符号,很像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再细看,还有些似乎是商代的“卜骨”文字,这些文字比钟鼎文还要古老。他当即以二两纹银一片的价格全部买下十二片“龙骨”,并要求范春清继续收购“龙骨”转卖给他,有多少要多少。
王懿荣不惜重金收买“龙骨”的事,迅速传遍了京城。一些达官文人纷纷仿效,“龙骨”的价格节节飙升。值得一提的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共收藏“龙骨”达5000多片,出版了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第一次将殷墟甲骨文公之于世,对我国甲骨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一片甲骨惊天下”,王懿荣虽被誉为“甲骨文之父”,但甲骨第一次走进民众的视野却要归功于那个不起眼的小剃头匠。考古史上,这种惊天大发现起源于民间的例子不胜枚举。请继续了解一个个精彩的考古故事,感受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铿锵之音。(马晓南 李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