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致知
2020-05-20 08:32 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细雨淋浪的初夏时节,5月18日,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如期而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有诗言:“解笑诗人夸博物,只知红颗味酸甜。”这里的“博物”是通晓众物之意。无巧不成书,同在八大家行列的苏东坡似乎对词义有不同观点,他用 “欲观博物妙、故以求马卜”来传达万物的内涵。当然,通过爬梳古籍,我们不难发现,“博物”这个概念还有着丰富的外延。比如玄奘大师 “二三博物,众中次诘,莫不挫其锐,颓其名”一句里“博物”就被用来指代通晓各种事物的人。但万变不离其宗,“博物”始终带有“众多”的含义,故而每每提及博物馆,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就会率先跃入脑海。

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储藏着文明的记忆。也许汗青有含糊其辞之嫌,但广袤的神州大地深处,沉默的文物上镌刻着沧海桑田的记忆碎片,带我们领略最真实的过去,诉说着尘封已久的悲欢离合。步入展厅,灯光下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令人目不暇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是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记事耀功的礼器流传于世,形体独特、纹饰繁复、铭文典雅的青铜器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和以“礼”治天下的西周攀上顶峰;西汉鎏金竹节熏炉精雕细缕,融汇美感和实用于一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鎏金技术的成熟,让古人的铜器铸造工艺如虎添翼,让后人不禁为祖辈们的创造力所折服;风雅别致的苏州园林内,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的奇思妙想意蕴盎然,苍松翠柏、奇花异草、亭台楼阁、曲池水榭交相辉映,似一轴天然画卷,让人流连忘返;精美绝伦的《唐宫仕女图》再现了“夏衫短袖交斜红”的芙蓉少女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迁客骚人,画中人的衣裳由丝绸所制,在唐代,曾漂洋过海,精湛的制作技艺,也花开彼岸,彰显了一派盛世景象……灼灼其华的文化遗产或厚重,或简约,或古朴,或精美,并以瑰丽无比的风采挺立于人类文化之林,以卓越俊逸的不朽风姿屹立于世界历史之巅。

说到文物,就不得不说起文物保护了。文物修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只为做好一件事,他们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巧夺天工的精绝技艺令残破朽坏的文物重展新颜;他们是守护者,以匠人的方正之品,守住了文物的精髓灵魂,传承着中华文明之底蕴。大家常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来形容文物保护工作,殊不知,“利”也在当代。文化遗产是文明的载体,维系着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珍贵历史文物并非独属于我们这一代,它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人,文化遗产依法受到保护毋庸置疑。对于事关全局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文物保护,切忌利欲熏心、目光短浅。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博物馆也在不断对自身定位和功能重新思考,曾经它们根植于五千年的风雨飘摇与辉光荣耀,是承载先人思想的载体,无一不表达着华夏儿女的情怀,如今它们在精神内核不变的前提下,纷纷探寻新出路,为自己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源泉。种类繁多的博物馆更是体现了多元一体,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的文明发展大格局。

“文化遗产的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着文化自信,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凝结的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渗透于精神领域,乃至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器用物具之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山西考察时曾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调研历史文化传承与交流工作,事实上,在各地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十分重视。如果缺乏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就缺少了繁荣兴盛的文化,更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感受和增强文化自信,博采众家之长,既不做历史虚无主义,也不做文化虚无主义,把从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蓬勃动力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人类文明和自然风光的记录者在新的时代被赋予新的使命,我们也将通过博览文物实现致知,让初心恒在!(南乐县纪委监委 李琰)

责任编辑: 马冲
随手拍来监督
  • 版权所有:中共濮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濮阳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濮阳市振兴路与龙泽大街交叉口西北角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