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突破口》观后感(三)
来源: 邓州市       发布时间:2021-10-12 17:10 
  

电影《突破口》观后感

这是一个艰苦的年代,也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回首往事,铭记历史,才能深刻的理解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电影《突破口》以事实为基础,通过一个个细微的镜头,生动形象的重现了解放军在解放邓县的战斗中,与敌方斗智斗勇、浴血奋战,并取得了最终胜利的历史。

“民心,民心才是真正的突破口。”电影中的这句话让我深深的陷入了思考。还记得在战争初期,国民党凭借优势向解放军发起猛烈进攻,致使我军几度陷入困难之境。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扭危为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点,在解放邓县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解放军为了群众安危,一度放弃县城要地,但获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戴,并成功的解放了邓州。无论是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都始终以民心为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为红旗下生长起来的我们,我为祖国而骄傲。作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将努力工作,心怀感恩,不断前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愿倾自身之力努力拼搏,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幸福为宗旨,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第三纪工委 刘少博)

电影《突破口》观后心得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你沉睡的双眼,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与工作,如果遇到星期天或者节假日,还能够约上三五好友,一块逛街、蹦K、打游戏......放眼全球,局部战争依然存在,还有许多异国他乡的人饱受战争的摧残,我们所谓的习以为常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奢望。如此,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身处这样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当然,居安思危,我们更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我们能够获得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每一步,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拼出来的。《突破口》这场历史上激战7天的战斗,同样折射出解放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战斗,让人有所思,亦有所得。

一思军事。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有近430万人的部队,而共产党只有约127万人,装备上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此巨大的军事劣势下,共产党依然取得了胜利。《突破口》中有生动的体现,防守邓县的国民党副总指挥,面对重重包围,竟然选择自伤的方式逃离前线,其他指挥官也是无心战斗,只想着如何撤退,并且在支援上更是各自为政。反观共产党,坚决服从上级决定,敢拼敢打,勇往直前,最终取得胜利。

二思民心。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了防守邓县,国民党所采取的方式简单粗暴,完全不顾百姓死活,强制拆除城外的一切民房建筑。从老大爷的口中,我们能够得知即便是军属,也难逃厄运。中国共产党是穷人的武装,时刻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考虑事情,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这才使得共产党在战争中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

三思信仰。《突破口》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学生兵看到校长在众人的掩护下逃跑,瞬间看清校长的虚伪,信仰崩塌,举枪自杀。共产党人有信仰,面对强敌不畏惧,为了胜利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所有为了革命事业的人所共有的,他们坚信,中国的未来充满光明。所以,优秀的影视作品从来不缺,重要的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才能放眼未来!(第五监督检查室 韩林)

民心才是突破口

10月8日,市纪委监委组织全体同志集中观看了电影《突破口》,这部电影以1948年初解放邓县为背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解放邓县的故事脉络。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邓州人,这部影片可谓是不可不看,该影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播时我已看过,此次是第二次观看,每次观看都有新的感受,其中最大的感受是“民心才是突破口”。

该片逻辑严密、剧情紧凑,生动详实地说明了解放邓县的战略意义以及解放军打开“突破口”的困难,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突破口”展开,从影片中国民党守将丁叔恒的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突破口”。面对解放军即将攻城,布防阶段的丁叔恒认为“轻敌是突破口”,为了加固城防工事不惜拆民屋、抓壮丁,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尽失民心。反观,解放军却赢得了民心,在群众的帮助下炸开水闸、打开突破口,成功解放邓县。最终丁叔恒在失败的现实面前,终于明白“民心才是突破口”。影片印证了那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因为共产党赢得了民心。

我们开展纪检监察工作,进行反腐败斗争,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应该学习“突破口”精神,真抓实干、敢打敢拼,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赢得民心、守住民心。(驻市人民法院纪检监察组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