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两天,有篇小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中讲道,“1929年胡适曾这样劝人读书:‘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每天刷几遍手机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
愕然!1929年有手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半个多世纪后,面向大众的民用手机才出现。大学生玩手机过多的现象,则是近年来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的事了。胡适不是神仙,怎么可能在1929年说出“每天刷几遍手机也得费你一点钟”的话呢?出现这样的纰漏,或许是文章作者和编辑的无心之失。
事实上,网络上关于胡适谈论手机的“帖子”还不少。曾有微博用户在题为“大师的自信”帖文中称,“1938年胡适在台北大学演讲时说,‘上我的课,你们不用关闭手机’,学生很吃惊,只听他接着说,‘假如电话那头的人讲得更好,你应该听他讲。’课堂上立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且不说当时没有手机,“七七事变”后不久胡适就去了美国,1938年担任了驻美大使,怎么可能会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北?何况台北大学创校于1949年。
类似这样胡乱编排前人的文章,在网上却流传甚广,不少人为胡适的“开明自由”点赞,却忘记了他反复强调的还有“小心求证”。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是认真缺失,又是什么呢?
还是在世界读书日前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披露,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因还不起房贷而辞职”一文疯传网络。虽然事后几方都辟谣了,但谣言中植入的“读书无用,读书人读得再好也‘难以生存’”的隐喻,却传播开来。许多的网络媒体,没有经过“小心求证”,就转发某自媒体的文章。这不是认真缺失,又是什么呢?
时下,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北京八大处某景点外,牌匾上的“甲午之夏,王安禄题”的英文翻译竟然是“Summer of Sino-Japanese,Wang Anlu Topic”。“甲午”被翻译成了“中日”,“题”这个动词也被错译成了名词的“话题”。类似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英文翻译,并非鲜见。不久前,在深圳的一个基层法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随便一个中学生就能发现的错误,却堂而皇之地在人潮涌动的地方“招摇”。这不是认真缺失,又是什么呢?
“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尊崇朴讷诚笃的传统。越是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越要沉下心来,提倡认真的精神。(冷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