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廉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鲜明底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新时代廉洁故事,南阳市纪委监委网站、清风南阳公众号同步开设“我身边的廉洁故事”专栏,通过讲述各色各样的廉洁好故事,彰显清廉之美、形成清廉之治、放大清廉之效,擦亮清廉南阳建设品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敬请关注。
南阳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夏文化的浸润,楚文化的泽被,汉文化的熏陶,使南阳人杰地灵、文化厚重。南阳历史上多出廉吏,既有“悬鱼拒贿”的羊续、“一笔勾销”的范仲淹,也有“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张仲景,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故事可谓是脍炙人口,“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成为千古佳话。诸葛亮是一位既勤又廉、既智又忠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直是“勤政”的榜样、“智慧”的象征。
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严于律己,一生节俭,从27岁出山到53岁病逝于五丈原,勤勤恳恳辅佐刘备和刘禅26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据载,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刘禅写下了《自表后主》一文,文章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989年《摆脱贫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就讲到,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是既廉又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2013年,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引用诸葛亮《自表后主》中的原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并指出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
以古鉴今、以事说理,这提出了一个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问题。清廉乃为政之基,勤政乃善政之要,既廉又勤,官德才算圆满,善治才能成真。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当“勤官”,又要做“廉吏”,既要勤政又要廉政。由此引申到检察机关、检察干警,就是既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又要勇于开展自我监督。
当好“勤官”,就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作为检察干警就要像诸葛亮一样“自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牢记“监督就要技高一筹”,坚持“志存高远、学以广才”,以“办好铁案”的标准、“如我在诉”的情怀、“能动履职”的要求,从天理、国法、人情等方面综合考量,办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助力更高水平法治南阳建设,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当好“廉吏”,就要勇于开展自我监督。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作为检察干警就要像诸葛亮一样“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牢记“监督不是高人一等”,把自己位置放低一点,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正确对待权力、规范使用权力、不受权力诱惑,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警醒,在思想深处增强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意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当好“人民公仆”,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南阳内乡县衙东账房悬有一副楹联写道: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意思是: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这个既讲廉政也讲勤政的为政箴言,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价值。作为“智圣”故里的检察干警,一定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加强内心修炼和党性修养,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检察力量。(唐河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