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评书情结
发布时间: 2018-08-14 20:52 来源: 南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周末,我时常会到河大附近的旧书摊闲逛。逛旧书摊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淘上几本自己所喜欢的旧评书。正是这一次次的“淘书”,让家中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破旧的评书。
  
  提起评书,生活于八十年代的人印象最为深刻。当时的我,正上小学和初中。由于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当时普遍受欢迎的“家电”——收音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就连新华书店的柜台里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评书和连环画。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最热衷的就是听评书、看评书、侃评书。当时,评书在人们眼中,无疑就是业余生活中最好的精神食粮。
  
  最受人们欢迎的说评书名家现在我还能清晰道来,如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赵维莉等等,他们的说唱风格可谓各有千秋。刘兰芳老师那清脆而又充满磁性的嗓音,她口中的《岳飞传》《杨家将》让人百听不厌;单田芳老师那略显嘶哑的说唱,《三侠五义》《燕王扫北》是那么的扣人心弦;袁阔成老师那朗朗上口的《三国演义》,让晚上躲在被窝中的我一刻都舍不得关闭手中的收音机。《白眉大侠》《水浒传》《乱世枭雄》《三女乱唐》等一大批优秀评书云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让亿万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的魅力。
  
  还记得,当时中午一放学,我都和小伙伴们急急忙忙拎着书包往家赶。这时就是再好的游戏,也无心去玩。能早一刻回到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按时听到每天中午十二点半的评书联播。如果哪天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听到,必定会懊悔好长时间,缠着听过当天评书的小伙伴给自己囫囵吞枣的讲个大概。上学的路上,孩子们还会为当天的故事评论许久,甚至猜测着次日故事该如何延续,有时还会争论的脸红脖子粗,象公鸡斗架一样。
  
  上初中后,我在亲戚家寄宿,仅有的一台收音机还是几个人争着听。适逢家中爷爷因为在村里工作突出,被乡里奖励了一台小收音机,我就偷偷的揣在书包中,等着放学后边走边听。可惜这样的日子没多久,就被爷爷发现,二话没说就给没收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是怀念。
  
  喜欢评书,也只能从收音机中听听而已,要想一本本的从书店买回家读就不太现实了。当时最奢侈的就是和三五伙伴,趁周末相约步行到七八里外的乡镇新华书店去买书。围着玻璃柜台,眼巴巴的看着那一本本诱人眼球的评书。这本喜欢,那本也喜欢,可是口袋中却没有钱。只好忍痛割爱,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评书,从攥的汗涔涔的小手中拿出握的邹巴巴的纸币,迫不及待地递到售货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评书。几个小伙伴互相看着对方手中的图书,约定着互相传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由于电视、网络以及各种灵幻、官场、穿越等方面图书的冲击,评书这一特殊年代的产物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逛书店时,在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图书中再也寻觅不到它的身影。或许在今天,评书早已不再成为出版社所关注的对象。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评书钟情的最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怀旧感。
  
  也正是由于怀旧,养成了我经常逛旧书市场的习惯。每次路过,驻足于马路边各式各样的旧书摊,我的脑海深处都会浮现出那快乐的回忆,浮现出评书带给我的多彩生活,那份评书情结让我至今都无法释怀。
©中共南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南阳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26770号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29号    网站标识码:4113000048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