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小时候听了许多抗战的故事,看了许多抗战的连环画、小说和电影。这让我了解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学作品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背景,生动呈现了当时激烈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群众坚韧的抗战精神,《平原枪声》《荷花淀》《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均属此列。
在诸多有关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描写河北省枣强县军民抗日的长篇小说《平原枪声》。枣强县是我父亲的老家,父亲十七八岁时,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学徒谋生,后来在京成家立业,68岁那年因病去世,终其一生,他都对家乡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父亲喜欢给我讲故事,每次讲家乡的抗战故事,我都听得如痴如醉。从父亲那里我知道,枣强县过去曾是抗日根据地,而《平原枪声》这部小说,讲的正是枣强县百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救国的事迹。讲述家乡枣强的抗日过往时,父亲脸上总是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对于那些不怕流血牺牲、勇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我的心中也满是崇敬。
上小学前,我热衷于阅读连环画,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人书”。那时,在我们家居住的大院旁,前门大街天桥路口北侧路西,有一家面积六七十平方米的新华书店。这家书店进门右手边有两个玻璃柜台,专门陈列连环画,其中就有《平原枪声》。
看我喜欢,父亲便给我买了这一套五册的《平原枪声》连环画。五册书的题目,分别叫《舌战红枪会》《郑敬之智斗群魔》《杜平巧破铁壁阵》《赵振江神枪退敌》《黎明前的战斗》。在我积攒的100多本(套)连环画里,我最爱看的就是《平原枪声》。因为看得多,母亲特意帮我给这五本小人书包上了书皮。每次看时,我都得先把手洗干净,翻页时也是小心翼翼。毕竟在当时,上班族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元,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拿出块儿八毛买套连环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小学三年级后,看小人书已满足不了我的阅读需求。我对文学作品逐渐产生兴趣,涉猎最多的是小说。出于对故乡抗日英雄的敬意,我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还是《平原枪声》。因为《平原枪声》的连环画我看了无数遍,后来又将30多万字的小说研读了至少三遍,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称得上了如指掌。记得小学时,我曾多次自告奋勇,绘声绘色地给同学们讲述书里的精彩段落。
我由衷地敬佩枣强县游击大队大队长马英,以及他的恋人苏建梅。马英心怀家国大义,信念坚如磐石。苏建梅这位英勇的女子,更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县大队政委杜平,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县大队中队长王二虎,性格直爽勇猛,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神枪手赵振江,枪法精准,在战斗中屡次发挥关键作用;地下工作者郑敬之,机智沉着,深入敌营,为抗日队伍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
再长大一些,我进一步了解到,《平原枪声》的作者是李晓明与韩安庆。这部小说1959年刊载于上海《收获》文学月刊,1959年10月1日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一经问世便引发强烈反响。《平原枪声》连环画,是天津美术出版社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平原枪声》还陆续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对于这些影视作品,我也从头到尾地看了。
从第一次接触《平原枪声》,到现在已过去50多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仍在持续。书中抗日英雄的形象,是无数中华儿女英勇抵御侵略者的生动缩影,他们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奋勇前行。(闫广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