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廉洁文化的长河中,有两口跨越千年的古泉,一口是合肥包公祠畔的廉泉,流传着“饮之清浊随德变”的民间智慧。另一口是广州石门的贪泉,记载着东晋名臣吴隐之“饮泉不易心”的千古风骨。这两汪自然之水,因承载了民众对廉洁的深切向往与对贪腐的严厉鞭挞,成为衡量官员品行、检验为官初心的精神标尺,映照着“贪廉一念间”的永恒命题。
“香花墩上有奇泉,饮罢头痛始觉贪。争得长江大河水,悉于廉泉得其源!”传说包拯读书处花亭里有一奇泉,人称“廉泉”,“贪官饮之头痛,清官饮之甘醇”。从明代张好宁为廉泉题诗明志,到当代地方戏《廉泉试官》揭露伪善,民间始终用艺术化的表达印证着“廉者自廉,贪者自贪”的真理。廉泉的神奇,从来不是泉水有验证人品性的魔力,而是百姓为官员品行立的“镜子”。正如苏轼所言“廉者为我廉,我以此名为”,泉水本身无色无味,是为官者的内心操守,赋予了它清与浊的不同意义。那些畏惧泉水的官员,惧怕的从来不是泉水本身,而是内心无法掩饰的贪念。
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城外石门有贪泉,当地传说“清廉之士饮之亦变贪”。东晋时广州是“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的富庶地,贪泉更成“饮之起贪心”的“魔咒”。公元402年,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面对“饮之起贪心”的地方传言,慨然饮泉并赋诗明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以伯夷、叔齐的气节明志,到任后居陋室、食粗茶,衣物是靠妻子纺纱,离任时更是“身无长物”,与前后刺史“船载洋货”的贪婪形成鲜明对比,用行动击碎了“环境致贪”的托词,彰显了“廉洁在心不在境”的深刻哲理。
穿越千年,廉泉与贪泉的隐喻依然振聋发聩。“廉泉”是坚守初心的灵魂底线,“贪泉”是失却敬畏的内心贪欲。如今的“廉泉”,是党纪国法的刚性约束,是群众监督的雪亮眼睛,是每一次面对诱惑时“不越雷池一步”的清醒。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正如清泉流淌,通过警示教育、廉洁教育、家风建设等多重渠道,洗涤思想尘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而现有的“贪泉”,是权力寻租的隐形陷阱,是物欲膨胀的思想迷雾,是每一次心存侥幸时“伸手必被捉”的警示。近年来查处的案例也反复印证:那些严重违纪违法的人员,并非遭遇了现实中的“贪泉”,而是失守了内心的防线。这警示我们,唯有持续深化标本兼治,才能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泉水无声,却映照出千百年的为官之道;贪廉一念,却决定着人生的清浊走向。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当以廉泉为镜,常照自身品行是否端正、初心是否坚守;以贪泉为戒,常思贪欲之害是否警醒、底线是否牢固。唯有筑牢思想的“泉源”,守住初心的“堤坝”,方能让清廉之水滋养民心沃土。(桐柏县纪委监委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