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有着丰厚的官德文化资源,以范仲淹的忧乐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精神、“召父杜母”的慈政爱民情怀、内乡县衙先进吏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官德文化,是南阳独具特色的宝贵资源,是历史赋予南阳的无价之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引经据典说“官德”,他所引用的经典中,就有不少或典出南阳,或与南阳有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即出自“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之口;在山东菏泽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吟诵了内乡县衙三省堂前的一副楹联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而在早期的专栏文章《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一文中,他更是直接引用了南阳人张衡的一句话,“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力陈道德比官位更重要。
史可作镜,古为今鉴。学习、研究、提炼那些深藏于正史典籍里、隐身于成语典故中、流传于民间故事内、回响于戏曲舞台上的南阳优秀官德文化,用“扬弃”的态度、“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祖先留下的文化资源,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学习弘扬南阳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优秀官德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勤政为民,推动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廉
词语释义
不浊为清,不贪为廉。清白廉洁,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清廉,把清廉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追求,世代相传。
史料管窥
在南阳大地上流传的无数清廉故事中,最广为人知的,当数“羊续悬鱼”。
“羊续悬鱼”典出《后汉书·羊续传》。羊续为汉时南阳太守,当时南阳吏治腐败,奢侈、贿赂成风,周围有6个县被叛军占领,前任太守也为叛军所杀。羊续受命于危难之际,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清肃政风,平定叛乱,纠弊补偏,兴利除害,深得老百姓爱戴。“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从此,“悬鱼”、“挂府丞鱼”、“羊续悬枯”、“羊续悬鱼”成了着名的为官清廉、拒受贿赂的成语典故,并常被征引。
曾躬耕于南阳陇亩间的诸葛亮一生清廉,“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为历来为宦作宰者树下清白的标杆。拥有官德文化丰厚遗存的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皆立有“清慎勤”匾额,以警诫为官者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于政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现实镜鉴
悬鱼典故、诸葛亮公示财产、衙署楹联等让人深思,可以为今天的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提供借鉴。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通过加强修养,切实增强党性,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才能抵制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真正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民本
词语释义
古今官员民本思想体现在“为民”二字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要求,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史料管窥
旧时地方官被称为“一方父母”、“父母官”,这一说法即源起南阳。
据《汉书·循史传》和《后汉书·杜诗传》记载,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勤政爱民,“好为民兴利”,实施富民政策。他亲自深入田间,指导农耕,住宿寻常百姓家,了解人民疾苦。召信臣主持开通沟渠,建水门堤闸数十处,可灌溉农田“多至三万公顷”。于是,“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称他为“召父”。东汉光武年间,南阳百姓又幸得杜诗为太守,杜诗爱民如子,减民劳役,造水排铸农具,提高生产力水平。并开沟渎筑池塘,广垦农田,百姓粮丰衣足。人们将他与召信臣相提并论,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从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
内乡县衙名联“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堪称体现民本思想的名联。上联指应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子;下联则表示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这种自觉与百姓一等,时时想着为百姓谋利益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现实镜鉴
“父母官”这一说法虽然透着浓厚的封建官本位色彩,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时劳苦大众对拥有为民情怀官员的渴盼和呼唤。“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们应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从历史中吸取精华汲取教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真抓实干的行动,替群众分忧,为人民造福。
公正
词语释义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古圣先贤把推行“天下为公”的理念看成是发扬大道精神的重要前提,这也是华夏先民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
史料管窥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这一成语与南阳有关。
春秋晋平公在位时,南阳县缺少县令,便询问大夫祁黄羊谁能胜任。祁黄羊推荐了解狐。平公非常惊讶,因为解狐是祁黄羊的仇人。祁黄羊解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这一职务,又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就任命解狐为南阳县令。解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非常突出。后来,平公又请祁黄羊为朝廷推荐一位军中尉,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结果,祁午没有辜负祁黄羊的期望,干得非常出色。孔子听说这两件事后,说:“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西汉南阳堵阳(今方城县)人张释之,时任司法最高审判官,“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以公正执法名扬天下。据《汉书·张释之传》载:张释之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坚持“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同也”的法治理念,以法律为准绳,不阿贵不凌弱。
现实镜鉴
公正是人民的向往、幸福尺度,不仅是求解利益均衡、化解矛盾的钥匙,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党员干部在执政理念上对实现公正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正问题,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解决好群众身边不公平的现象。一个地方和单位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有没有公正意识,能不能按法规和制度办事。领导干部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管理各项社会事务时,自觉践行公正。
诚信
词语释义
诚信,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信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作为人的五种行为准则;诚信亦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站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
史料管窥
成语“情同朱张”,讲述为人为友须诚信:朱晖和张堪是东汉南阳人,两人在太学结识,分手时张堪对朱晖说:“我身体多病,恐不久于人世,希望你能照顾我的妻儿。”朱晖认为张堪比自己先在朝廷做官,资格比自己老,不敢受此重托,只是笑着拱手道别。数年后,张堪病逝,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儿过得很贫困,便亲自去探望,还送给他们许多财物。朱晖的儿子不理解父亲的举动,便问道:“您和张堪并没有太多交情,他死之后您怎么对他的家人关怀备至呢?”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我,只有信得过我他才会这么做。我必须讲信用,不能辜负他的嘱托啊!”多年来,“情同朱张”一词一直被人们视为朋友间感情执着、讲究信用的代称。
诚信是立人之本、交友之基,也是为政用兵之法。三国时期蜀军实行会兵交换制度,正当4万老兵服役期满返乡、新兵未到之际,二十万雍凉大军杀来,蜀兵无不惊骇。部下建议留下老兵对敌,孔明曰:“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即传令老兵当日便行。众军闻之,皆大呼曰:“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以信为本”收到奇效,留下的军士“人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那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现实镜鉴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尽失民心。诚信,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华网曾推出诚信调查,对“目前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诚信”一项,59.9%的人选择 “政务诚信”。在广大群众眼里,当今社会最大的不诚信,就是个别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而实际上却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权谋私。要化解社会诚信危机,必须首先解决政务诚信的问题。而加强政务诚信,又具体体现在每一位领导干部身上。作为党和政府行为的决策者和实现者,领导干部讲诚信不仅是对其个人道德的要求,更是对公众利益的一种承诺,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崇教
词语释义
崇教,重视教育,看重教育。《后汉书》云“明王圣主,莫不尊师重道”,由此可见尊师崇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史料管窥
南阳人自古就有尊师崇教的优良传统,自春秋始,境内书院、学堂、义塾星罗棋布,花洲书院、卧龙书院、宛南书院、菊潭书院等闻名遐迩。
1045年,范仲淹赴任邓州知府,深为当时当地学风不兴而忧心。虽政事繁忙案牍劳神,范仲淹仍于百忙中重修览秀亭,并在城墙东南角建春风阁,在百花洲畔修建了“花洲书院”。此后他常在书院执经讲学、在春风堂以文会友、在百花洲与民同乐。邓州文运由此大振。范仲淹创建花洲书院后不久,邓州人贾黯进士及第并被皇帝点为状元,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籍贯南阳,曾写下《师说》、《过南阳》等名篇。除文学成就外,韩愈最大的功绩是被贬官潮州后为百姓做的四件实事: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其中兴办教育尤为世人称道。
现实镜鉴
强国必先崇教。教育对于建设现代文明国家几乎意味着一切,教育决定了国民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重视教育是我们的传统,更是当今时代的明智选择。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还远远不够,人文精神的缺失、现代文明的贫乏、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无不说明我们距离全面素质教育依然遥远。兴学育才应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为政之先;书写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篇章,仍是我们这代中国人不可忽视、势在必行的重任。
好善
词语释义
善本义是“吉祥,美好”,后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人之初,性本善”,好善、向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推崇的美德。“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至乐莫若行善”“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无不说明古人对善的推崇。
史料管窥
“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有先王之遗风”。南阳自古就是一方友爱向善的热土,千百年来,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盆地流传:神医扁鹊既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他行医至南阳,为许多穷苦百姓治好顽疾,扁鹊号“卢医”,镇平境内至今仍设有“卢医镇”,建有“卢医庙”;商圣范蠡则以宽以待人、自强不息、富而好德、乐善好施着称于世……医圣张仲景堪称这方热土上好善的代表。
东汉末年,战争纷起,灾疫连年,民不聊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打破官场戒律,办完公事后在公堂上行医,为深受疫病之痛的百姓解难。张仲景不慕权利,不顾个人得失,其亲民、爱民、为民的道德情操令人钦敬。
除“坐堂行医”外,饺子的传说也反映了张仲景的善心善举:张仲景告老还乡后,见家乡白河岸边许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中非常难受,便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即后世的饺子,送给人们食用,治愈了病人的烂耳朵。“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医圣祠内的这副对联就是对张仲景一心向善的高度概括。
现实镜鉴
善,滋养生命,创造美丽,营造和谐,既传承了中华民族扶助穷困、心系他人的优良传统,也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社会理念。公益慈善的发展进步,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引导,需要“慈善明星”的高调宣传,更需要社会、媒体、企业等各领域民众的广泛参与。涓涓小溪汇流成大海,棵棵苗木聚集成森林,当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慈善活动,每个人都能用行动来献出自己的爱心,大美“中国梦”一定可以早日实现。
担当
词语释义
担当,指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心系责任,行于担当。
史料管窥
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悫“任气好武”,年少时,叔叔曾询问他的志向,他脱口而出:“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破浪”这个豪情万丈的成语由此诞生。这位留下“乘风破浪”成语的少年就是一个有担当、敢担当的人。
宗悫勤习武艺、熟读兵书。14岁那年,他的哥哥结婚,当时有强盗来打劫,众人争相退避,宗悫排众而出,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逃窜,根本进不了正屋。成年后,宗悫入伍。林邑王割据称雄,当地百姓深受其苦,宗悫承担了围剿叛贼的重任。林邑王深知自己的兵力、武艺不及宗悫,便派人暗中购买几百头大象,企图以这一秘密武器取胜。宗悫识破敌人阴谋,召集能工巧匠连夜赶制许多惟妙惟肖的狮子模型。交战当天,林邑王命部下驱赶大象直冲宗悫队伍,宗悫率部下胸前罩戴狮子模型回击,吓退大象,打乱象阵,大象返身冲向叛军,撞得叛军人仰马翻,溃散大半。后来,宗悫终成一代赫赫名将。
担当价值千金,担当任重千钧。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体现了恢复汉室的担当;诸葛亮因失街亭杀马谡,体现了公平、公开的担当;诸葛亮对政务的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体现了对刘备临终托孤的担当;诸葛亮对刘禅两上出师表,体现了对刘禅负责的担当。
现实镜鉴
为人做官,需讲担当。担当,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履职尽责,体现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代表着“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执着理想,也体现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勇气。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党员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学深科学理论,悟透专业知识,不断拓宽学习内容,做到政治上清醒,知识上广博,业务上娴熟,能力上突出,惟如此,才有勇于担当的底气、成功担当的基础。
齐家
词语释义
齐家,治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抱负。古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齐家一端连着个人修身,一端连着治国平天下的宏愿。
史料管窥
家训是长辈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和训示,是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一种方法。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家族后人从中获益,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诸葛亮《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全文86字,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体现了去奢华存淡泊、宁静致远的家风,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除《诫子书》外,诸葛亮还有《又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行于世,三篇家训合称为“三诫书”,皆为世人称道。
范仲淹教育子孙为官要清新淡泊,清清白白地立于人前。他在《告诸子及弟侄》中说:“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当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以自己的清白行为来示范子孙。
现实镜鉴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社会精英层,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