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纪监人手记 | 遇见一棵柳
发布时间: 2022-10-26 16:05 来源: 南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我遇见的柳树,不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婀娜多姿之柳;不是“今夜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冷凄怨之柳;也不是“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的依依惜别之柳;而是“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生长在西域的“左公柳”。

  

  没来援疆之前,只是在历史书上知道“左公柳”,对“左公柳”只有一个概念,只知道西域有“左公柳”,西域离中原远隔千山万水,不知何日能达?

  

  人生总有不经意的遇见。金秋九月,柔性援疆,让我在新疆哈密邂逅“左公柳”。

  

  那天下午下班,在单位用过晚餐,已是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我和援疆的晓鹏弟一起,由单位返回住地,走在哈密市美丽干净的街道上,不经意一瞥,发现路边的绿化带中一棵合抱粗的柳树上,赫然挂着“左公柳”的牌子,“左公柳”竟这样与我相遇了。

  

  驻足仰视这棵“左公柳”,高大茂密、枝叶呈黛绿色,霜皮溜雨的枝干充满沧桑。遇到“左公柳”后,我又在返回的路上刻意寻找,可是直到回到住处,就遇见那一棵“左公柳”。第二天上班,我问起科室的当地同事,同事告诉我道路边很少、人民公园有一些。工作之余,我来到人民公园,果然在临水的岸边或近水的坡地上,不时有一两棵“左公柳”,有的虽老态龙钟、有的虽主干中空、有的虽枝干断裂,但依然顽强地发出新枝、依然顽强地活着。这就是普通的柳树,除具看着高大和沧桑外,和其他柳树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却受万人景仰?

  

  “左公柳”是晚清重臣左宗棠带领湘军西征收复新疆一路栽植的柳树。1875年,左宗棠奉命西征,大军从兰州出发一路西行,所见是黄沙漫漫、戈壁茫茫,这对生长在江南的左公来说是个极大的反差,他便命令大军沿道路两旁栽植柳树增添绿色,也起到防风固沙、保护路基作用。殊不知他这一命令,在风沙万里、苦寒贫瘠的西域造就了千里绿色长廊,带来了勃勃生机。1880年,左宗棠二次来到新疆,这次年近七旬、须发皆白的他是携棺西征,要与沙俄决一死战,收复被沙俄侵占的伊犁,沙俄被左公的气势所震慑,很快与清廷签订条约归还了伊犁地区。

  

  左公二次西征时,大本营就建在新疆哈密,至今哈密还有大营房的地名。他初到哈密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左公命令驻军沿哈密东西河坝和临近水处栽植杨柳,自己在公牍之余,也携镐种柳,同时重视农桑、奖励耕织、兴办教育,为哈密大地带来阵阵绿风,绿了荒漠戈壁,造福了当地民众。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随着时间的推移,左公远去了,“左公柳”也很大部分消逝了,但左公留下的精神不会消逝。左公生活在晚清,正是清廷政治腐败、国危民弱、备受欺凌之时,但他却两次西征,深入戈壁大漠,收失地、振秃政、植杨柳、救民生,这在晚清的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中,真不啻为一阵阵东来的春风度过玉门关,史书评价他是“书勋则钟鼎千秋,论治而堂廉一德”。

  

  据了解,目前哈密市留存有百年以上的“左公柳”218棵,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哈密人民对“左公柳”敬爱尤佳,奉为“神树”。哈密市沿哈密河东西河坝建成两条贯穿整个市区的湿地公园,一方面更好地保护“左公柳”、修复生态,一方面也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我想,保护“左公柳”,是为了保护生态,更重要的是传承“左公柳”所蕴含的精神。

  

  来援疆的干部和为祖国戍边扎根新疆的党员干部,不正是继承了“左公柳”精神,为新疆建设默默奉献着心血和汗水,就像缕缕春风吹过玉门关,为西域大漠带来片片绿意,才有那“十里桃花万杨柳,中原无此好春风”的塞外新貌!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现在不只是湖湘子弟,而是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援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新疆,何愁那春风浩荡、绿满大漠。

  

  在西域遇见一棵柳,让我懂得了一种精神。(李晋)

责任编辑: 南阳市纪委管理员
©中共南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南阳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26770号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29号    网站标识码:4113000048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