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城市生活里,有人选择听琴养心,慢品国乐。《高山流水》带人进入山水仙境;《渭城曲》则述说着离别之情,弹奏一遍不够,三遍才能尽意,又称为《阳关三叠》。
《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所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让人想到渭水旁的城市、酒肆、送别,初春正是去往大西北之时。诗平常如对话,却是情深意切。唐代多有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绝妙的比喻,至深的感情,却读不出落泪的情谊。
这可能与友人要去的地方相关,距离远近,送别会有不同感觉。王维送别的是元二,他要出使安西(今新疆库车一带),出阳关,过沙漠,遥遥几千里,荒无人烟。任期时长无人知晓,此一离别不知何时再聚,诸多感受,只能借酒长叹。
王维去过凉州(今武威),写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行程中没出现阳关,那里还要向西,属敦煌。诗人如何写出那样真挚的诗句?阳关于我充满了诱惑与魅力。
所以,此次西北一游,我特意选择了阳关线路。向西而行,城市间显出疏远,车窗外不再是屋舍,出现了农田、草地、牧场、荒原、土丘。连霍公路两侧发生着显著变化,见到了雅丹地貌,茫茫沙漠,空荡单调。这是河西走廊,当年元二行走的道路。汽车日行千里,而他就算与王维一起乘车,最多也就走几十里。路之颠簸,荒凉孤寂,个中滋味,只有行走过的人才能知晓。
“春风不度玉门关”。阳关与玉门关相邻,玉门关与军事相关,阳关则为通使与商贸往来。有古书记载,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而称阳关。关口之处,人员复杂,情况多变。
历经两千年,关城早已消失。旧址上仿建了新城,上有门楼,有登城马道。城门处贴有告示“验牒出关”,出了大门便是关外。城门外摆放着攻城的各种器具,设备齐全。城门对面种上了柳树,旁有塑像。王维手端酒杯,右手一指,似乎在诉说着关外路途的状况。而在他斜后方的远处有个小山包,上面立有座墩台。我急切地走了过去。
小山包叫石门山,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墩墩山。烽燧残存四五米高,下底七八米见方,顶略收窄,呈梯形。我在下面围观环视。烽燧不是黄土夯筑,而是由黄土砖块垒筑,错缝码放,之间似乎有灰缝相砌。数层砖上再加一层芦苇,层层叠压而成。这年雨水多,连日不断,烽燧背阳的阴面还是潮湿的。经年风雨,土砖已凹凸不平,而芦苇还在坚守,能有这样的残存,显示出这种建筑方式更结实。
这是地域的制高点。站在山顶处,视野开阔,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丘陵起伏,原野苍茫,空旷寂寥。天气阴沉凝重,没有颤动的树叶,没有振翅的鸟儿。同样去过安西的岑参大有感慨:“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王维的心中是否也出现了这种意象,《阳关三叠》的乐曲凄凉幽远,弥漫在荒原之上。安西路在何方。
苍茫中,一位高僧从天竺取经回归,途经此地,那时的烽燧会高许多。绘画图像上的玄奘,并无白龙马,而是负重独行,即使偶有代步工具,几千里的路程,也是遍尝艰辛。明人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归结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同为唐朝人的王维更知详情,路上之艰难困苦,不是靠想象能够描述的。
阳关是关口,西出便是新疆。我去过南疆,见识过那里的风沙之大。天经常是昏昏黄黄的,戴着口罩也觉得呛鼻。窗台上总有一些细沙吹入。沙漠在狂风大作时也助力发威。沙尘暴风头有几十米高,铺天盖地,日月无光,如海啸般扑来。沙尘之大,小区楼房之间不得相见。
我穿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四个车轮,行走了一天。路上满目黄色,偶见胡杨点缀在沙丘上,枝叉伸向天空,梦想着各自的千年。沙尘暴来临,人若是行走其间,哪里还辨得出方向,还可能被大风刮走。阳关之西是库木塔格沙漠和罗布泊,道路荒凉危险,是个神秘莫测的地方。在元二奔赴安西那漫长的时间里,谁知道会刮起什么样的大风呢。
正是这些原因,王维虽不一定到过阳关,而那边的环境定然了解。路上情况复杂多变,人的思想也就来得丰富,那句由衷的话语便由肺腑流淌而出。那里发生过太多的故事,影响着后世。
我思忖着,不觉走下山坡。坡下是一道涧沟,称西土沟遗址。百姓曾以水灌溉田亩。而今涧沟无水,能看出河床上布满碎石。河面上架起栈道,人们可以行走过河。岸边立有巨石,上书“丝路古道”。这是张骞走出的丝绸之路。他出使西域的十几年中,两度被匈奴俘虏,百般磨难,善用智慧与机会才从西域返回长安。他带去了中原的丝绸,也带回了西域的粮食、蔬菜还有音乐,架起了一座中西方连通的桥梁。
《渭城曲》在唐代广为传唱,不仅李商隐等许多大诗人爱听,就连街上的小摊贩也在哼唱。可惜,自宋以后《渭城曲》曲调逐渐失传。现在听到的《阳关三叠》是明清改编后的乐谱,历经五六百年,依然经久不衰。乐曲古朴深远,至今活跃在音乐节目之中,古琴、筝、箫、埙都能演奏。歌唱家也在演唱,女声清丽高远,男中音深沉有力。更为人称道的是,乐曲还被改编为钢琴曲,律动在键盘上,中国古老的乐曲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呈现出新的韵味与意境。
朴实无华的诗句,即使不是离别,友人相聚饮酒时也常挂在嘴边。当年白居易在与朋友对酒时就有:“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今人在友情相聚的场合,也会用上此曲,劝尽人间情意。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丝绸之路铺满了精彩故事,还有美妙的音乐。如今这条阳关大道宽阔,多条车道繁忙,声响不断,像一张巨大的古琴,那座烽燧则如琴弦上的一枚闪耀跳动的音符,奏出的不仅是友情,还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西交往历史的源远流长。余音绕梁,意味深长,回味无穷。(高文瑞)